压疮在中医范畴中称为“褥疮”“席疮”,核心病机是长期卧床致局部气血瘀滞、肌肤失养,或正气亏虚(如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兼感外邪,最终引发肌肤溃烂。辨证需紧扣“瘀、腐、虚”的侧重,结合局部皮损与全身症状;调理遵循“扶正祛邪、通络生肌”原则,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以下是中医辨证及调理方法:
1.气滞血瘀证
症状:局部皮肤颜色暗红或青紫,按压后皮肤颜色不能迅速恢复,皮肤温度略低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可有轻微肿胀、麻木感,或伴轻度刺痛、酸胀感,患者多有长期卧床、局部受压史;皮肤完整无破损,但弹性下降,可观察到局部皮肤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晰;
舌淡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常用中成药:
活血止痛胶囊,云南白药胶囊. 适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压疮早期,局部刺痛、酸胀明显,能有效缓解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不适。
2.湿热蕴毒证
症状:局部皮肤已破损,创面红肿、渗液较多,渗液颜色黄稠、质地浑浊,可伴异味;创面周围皮肤温度升高,有灼热感,患者自觉创面疼痛明显,活动时疼痛加剧;可伴全身轻微不适,如低热、口干、口苦,或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常用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牛黄解毒片:适用于湿热蕴毒导致的压疮感染期,创面红肿、渗液黄稠且伴异味的患者,能有效清除局部热毒、减轻炎症反应。
3.气血亏虚证
症状:创面长期不愈合,创面肉芽组织颜色淡红或苍白,质地松软、无光泽,渗液量少且清稀;创面周围皮肤颜色苍白,温度偏低,患者自觉创面无明显疼痛或仅伴轻微隐痛;可伴全身气血不足表现,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眼花,活动后易出汗;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人参养荣丸:适用于气血亏虚导致的压疮难愈期,创面肉芽淡白、伴全身面色苍白、乏力的患者,能通过补养气血为创面愈合提供基础。
4.脾肾阳虚证
症状:创面经久不愈,肉芽组织暗黑或紫暗,质地坚硬,渗液清稀量少,甚至无渗液,创面周围皮肤冰凉;患者全身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尤其下肢发凉明显,伴精神萎靡、嗜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小便清长;部分患者可伴腰膝酸软、夜尿增多,创面无明显疼痛或仅感麻木;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生肌。
常用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全鹿大补丸:适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压疮重症,创面暗黑、伴全身畏寒怕冷、夜尿多的患者,能通过温补肾阳间接助力脾肾运化,促进创面恢复。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散瘀。食物推荐山楂、桃仁、红糖、山药、白萝卜、生姜、陈皮。
b.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食物推荐绿豆、冬瓜、薏苡仁、苦瓜、芹菜、蒲公英、金银花(煮水)。
c.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健脾生肌。食物推荐瘦肉、鸡蛋、红枣、桂圆、黑芝麻、菠菜、山药、莲子、小米粥。
d.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散寒助阳。食物推荐羊肉、牛肉、韭菜、生姜、核桃、栗子、山药、莲子、小米粥、生姜红枣茶。
2.中医理疗
a.针灸: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选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等,根据证型虚实采用补泻手法。
b.艾灸:适用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脾肾阳虚证。方法:悬灸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穴位,或艾灸创面周围,以温通经络、鼓舞气血、回阳举陷。
c.穴位按摩:气血亏虚证可按摩足三里、血海、三阴交,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每日2次,促进气血生成。
d.中药泡洗:气滞血瘀证或肢体活动不利者,可用当归、红花、川芎、艾叶煎水,泡洗下肢(水温 38-40℃),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改善下肢循环。
3.生活方式调理
a.作息调理:保证充足睡眠,每日7-8小时,避免熬夜。
b.避免长时间压迫:定时翻身,减轻局部压力,可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垫等辅助器具,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c.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清洁受压部位皮肤,避免潮湿环境,减少细菌滋生,防止感染。
d.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情绪压抑,可通过冥想、沟通等方式调节情绪。
e.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下,协助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如深呼吸、上肢运动、踝泵运动等,以促进全身气血流通。
中医调理压疮的核心是 “整体与局部结合”—— 通过饮食补养、理疗通络、生活方式护养,既改善全身气血阴阳,又针对性修复创面,最终实现创面愈合与机体功能的同步恢复。如病情复杂,请您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