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培训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很多人听到培训师,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在公司里给员工“洗脑”的讲课老师,而实际上,培训师除了站在台上讲课之外,还要诊断公司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进行训后评估等。培训师在公司内部的职能是通过培训手段解决企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升员工技能,促进绩效改善。
除了培训师之外,我们还会听到讲师、导师、老师等称谓,下面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异同。
讲师:在大学里,讲师是一种职称,级别次于副教授;在公司内,讲师指的是上台讲课的人,承担的一般只是授课部分,比如某个部门的业务骨干在公司内分享一些工作心得,那他就称得上是一名讲师。
导师:导师在高校里是一般指研究生或者博士导师,是指导学生写论文做研究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在企业中,导师可以是老板,也可以是同事,带着我们入门的,在工作给我们提供帮助指导的,都是导师。
老师:是一种通用的敬称。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是业内的业外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可以敬称其为老师。当你遇到一位不认识的前辈或者稍微年长的人士,不知道该如何称呼,那就称为老师吧,绝对不会出错。你看现在的娱乐圈、IT界人人都是老师。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如果你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进入了培训行业,在公司的HR部门做一名培训师,那日常工作基本上是通知学员、联系授课老师、打印培训资料、反馈出勤情况之类,甚至还会充当搬运工摆放桌椅(说多了都是泪)。
虽然大部分是事务性工作,但有着大量的学习机会,我们会听到很多重金聘请的外聘讲师的课,边听课我们也会边思考,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成为这种一天课酬好几万的讲师?
很多前辈可能一上来就让你去练口才、练控场技巧,这对培训师来说当然很重要,但这是必要条件,不是决定你的市场竞争力的充分条件。就像每个相声演员都会说学逗唱这些基本功,但限制他们发展的是相声的内容。因此想成为大咖讲师,必须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讲师TTT,销售,课程开发,绩效改进等)。
对于那些只叫座不叫好的讲师慢慢会被市场淘汰,不然在节奏超级快的今天,我牺牲我的工作休假时间就是为了听你吹牛皮讲段子么?了解这些简单的知识我可以上网查资料,想要听个乐呵我何不去听郭德纲说相声,干货太重要了!
想要成为专家,在某个领域的纵深研究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培训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积累的道路上,要不断的去优化所讲授的内容。那么,对于现在还是小白的我们,基础还很薄弱,站在讲台上可以讲什么呢?
用三句话概括就是:
讲你所经历的;
讲你所擅长的;
讲你所相信的;
不会唱歌的话剧演员不是好厨子,如果黄磊开一家烹饪技术学院,相信一定可以胜过新东方。
下面我们来说如何积累,培训师的高素质来自于长期积累,生活处处皆文章,多体验,多搜集,到处都是素材。
1.课程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结构和逻辑框架,你必须能够自圆其说。最好的完善知识结构的方式就是读书,因为书的知识结构是相对最完整的。现在提倡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就意味着不系统,所以要做纵深的研究,还是要系统的读书。
比如要研究时间管理,那就多找一些时间管理相关的书来看,买书前先看看豆瓣评价和目录,再决定值不值得看。读书时不能照搬作者的思想,因为不同作者的观点可能是相悖的,这个过程需要多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并与身边的同事多探讨,梳理出一套自己的完整地逻辑框架。
下面是我制作《问题分析与决策》这门课时参考过的一些书籍:
2.生活中处处留心,多积累,积累的内容不限制,可以是图片、新闻、音乐、视频、笑话、游戏等等,看到一些有趣的或者感人的素材要深入思考可以进行哪些延伸,用在哪些课程的那个知识点里面。
比如,有一天正好在工作群里看到如下的对话,马上想到这不就是很多公司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么,典型的本位主义思维方式,问题都在别人身上!然后立马截图适当修饰后用到了课程案例中。
3.看到公众号或者微博上的好文章进行跟帖或者评论,强化深入思考能力。
4.听到朋友同事讲的好的故事和段子,记录下来,看能否转化成自己的,培训师不一定自己有那么多的经历,但可以将他人的经历适当处理后进行嫁接到自己身上,然后生动真实的进行讲解。
最后,积累的素材一定要实际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持续更新优化,每次上课也要根据学员的情况适当调整。
学习-输出-学习是PDCA的循环过程,多看多想多练习一定帮你走的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