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四岁半的女儿令我很崩溃,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
早晨起床,不想上幼儿园,哭;
弟弟“侵占”了她的小床,哭;
洗完澡,浴巾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哭……
这不,一大早,穿上衣服,说袖子太紧,又开启高分贝哭嚎模式。早晨本来就赶时间,女儿又无理哭闹,无疑增加了紧张气氛。
队友有点压不住火:“这孩子,这么大了,一言不合就哭闹,有什么不能好好说吗?真是!”他转脸冲着女儿吼:“好了!哭能解决问题吗?爸爸妈妈都要上班,你要上学,时间很紧张了,你能不能快点?”
然而,他的话完全是耳旁风,女儿哭得更起劲了。闭着眼睛,豆大的眼泪顺着眼角扑簌簌地落下来,嘴巴张成一个圆圆的黑洞,甚至能感受到扁桃体颤动的节奏。
看一眼墙上的钟表,我的火也压制不住“噌噌噌”往上冒。
女儿哭得那么专注,完全漠视周遭。殊不知“危险”已经悄悄降临,一场鸡飞狗跳的父/母女混合大战近在眼前……
我们觉得,四五岁的孩子应该知规矩、懂道理了,可怎么还像几个月的毛娃娃一样,只会哭。这不应该。
有了标准线摆在那里,父母的容忍度就会变低,孩子一哭闹,父母就炸毛。
女儿继续哭闹不止的下场,很可能就是抱起来一顿“胖揍”,或者严厉地训斥一番,罚去面壁思过。
这些弯路,我家都走过,可是收效甚微。
面对“屡教不改”的女儿,我头疼不已。直到我看到了大J的新书中,对学龄前儿童大脑结构的比喻,才渐渐理解了孩子那令人崩溃的哭闹。
2
大J的新书中对儿童的大脑结构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就像毛坯的连体别墅。这栋别墅是分为上下左右这样的两层连体别墅。其中:
左右大脑——住户性格不同
大脑分“左右脑”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左脑是“理智脑”,就像一个老“学究”,喜欢细节、秩序、文字和逻辑;右脑是“情绪脑”,是一个艺术家,特别自由,喜欢大方向,不喜欢细节、秩序等等,更喜欢随性、情感、表情等。
而所有的学龄前孩子,都是右脑偏好型,他们的思维是自由的、跳跃的、随性的,他们才不和逻辑。尤其在情绪上来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你有没有讨厌我?我高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就是最本能的反应。
当我们说:“你这孩子,跟你说了哭没用,你怎么还哭?”
“我们在赶时间,你能不能配合点?”
这些话,我们都是说给左脑“理智脑”听的——我在跟你讲道理。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右脑“情绪脑”偏好者,孩子的反应是“我已经被右脑绑架了,我控制不住,我当下的情绪就是不高兴、不想听。”
老父母叹了一口气,跟孩子讲道理真的好难。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左右脑的差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接断了,还谈什么沟通呢?
上脑层和下脑层——施工进度不同
西格尔把人的大脑分为上脑层和下脑层。下脑层这块区域管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人类需求,比如吃喝、呼吸,以及一些非常激烈的情绪反应。下脑层在孩子出生时就发育得很完善了。
上脑层,也就是连体别墅上面的一块,却是完全未发育但是又特别重要的。它管理人类更加高级的一些思维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计划性、同理心、自我管理等等。
想象一下,我们走进孩子的大脑,这栋联体别墅的一楼(下层脑)已经装修得非常妥帖,看起来可以拎包入住了,可是当我们想到二楼(上层脑)去,走到楼梯口,却发现楼梯不通,好不容易清理了障碍,到了二楼发现上面破破烂烂都是水泥地,还散落着各种小工具、小零件,完全就是没装修的毛坯房。这就是学龄前儿童上脑层和下脑层发育的现实状况。
面对女儿的无理取闹和哭嚎,我跟队友最近比较常说的一句话是:“这孩子脾气太臭了,一不满足就撒泼打滚,哭成这样,真是该收拾了!”然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其实仔细想想上层脑和下层脑的关系,就会明白孩子的很多“熊”行为是因为他的上层脑根本就没有开发,孩子一不高兴,就进行下层脑的应激反应,也就是最原始和本能的反应,因为他们还不具备人类的高级思考能力。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发脾气,其实也是自己的上层脑没有控制好,情绪失控了。
反观我们自身,都已经是几十岁的人了,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可能还是用下层脑在决策,当你在工作场合被冤枉或很生气时,本能反应很可能也会是“我很不爽,我就是要论个理。”往往也会把关注点放在情绪发泄而不是解决问题上,结果情绪发泄了一通,冷静下来一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到底是要干嘛,孩子更是如此。
3
了解了学龄前儿童大脑的构造,意识到了孩子大脑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引导孩子开动“上脑层”的高级思维能力。
当我们又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发火是,不妨先告诉自己:这是因为他的上层大脑发育没完成,他需要我的帮助和引导。
说起来容易,道理都懂,可是真的身临其境,孩子那“魔性”的嚎哭真的很容易“点燃”老父母的怒火。不妨试试自我情绪管理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记录情景,复盘。
记录下来我们每一次面对孩子哭闹而发火的情景: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什么行为让你的火一下就上来了,然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等到夜深人静或者第二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后,进行复盘。问自己:当时为什么发火?导火线是什么?坚持记录类似的情绪日记,慢慢就会发现其中有章可循。比如我会发现,只要孩子早晨磨蹭、不想去上幼儿园,孩子不管不顾地哭闹,而我又赶时间的时候,会特别容易发火。
第二步,演练场景。
在情绪平静的时候,脑海里浮想:如果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例如一大早孩子又哭闹着说不去幼儿园、要待在家里玩儿,而我又差不多准备要发火了,我该如何按下“暂停键”。例如,我意识到自己的火要上来了,我就会打开手机,给女儿放一段古诗词的小视频,让她站在洗漱台前边看边刷牙,她的注意力会一定程度地转移;而我则会在远离她的客厅,自己走三个圈,看看阳台上的绿植再到卫生间跟她交流。我的暂停键就是:离开一会儿。等我们再次相处,双方的心情都比刚才要好一点点,火药味儿也就慢慢消散了。每个人的暂停键不同,需要自己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暂停键是什么。等再次遇到想要发火的情况时,可以按下“暂停”键。
第三步,接纳自己的情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可能控制不住发脾气。上面两点不是说做父母就要去压抑自己的情绪和脾气。如果能够做到上面两点,发火的频率就会降低,如果有那么一两次控制不住发了脾气,也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真的控制不住也无妨,不妨就告诉自己:我已经努力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在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发泄方式,相比打孩子一巴掌或者踢孩子一脚,离开一会儿是更好的选择。把他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告诉他:“你自己待在这里一会儿,妈妈要离开一下。”
4
我自知不是个好脾气的妈妈,也很担心在育儿的路上走偏,会把孩子带跑偏。
看到一句话非常认同:所有育儿的起点应该是自我反思。
育儿即育己。当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局限性在哪里,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时,才是真正育儿的开始。
育儿路漫漫,道艰且长。在这条路上,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这应该就是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