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在巴黎的一场画展上,一幅叫《印象·日出》的画掀起了大风浪。评论家路易·勒鲁瓦笑话这幅画:“这不就是随便凭着‘印象’瞎画的草稿嘛!”可他绝对想不到,这句差评竟然成了艺术史上最成功的“广告词”。从这以后,印象派诞生了,而这幅画的作者克劳德·莫奈,就是这场“变革”的“始作俑者”。
莫奈骨子里就透着叛逆。学院派讲究画得精准,阴影和线条都要规规矩矩的,可莫奈偏不。他喜欢用色彩去抓住一瞬间的光影。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画法,可把学院派气坏了,不过也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阴影还能是紫色的,雾气居然可以用粉蓝色来画!
上期我和大家分享了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同样也画了一幅同名的油画。但和马奈不同的是,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根本不管人物的轮廓,而是让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光斑成了主角,就好像用颜料谱写了一曲关于光的交响乐。
光影魔术师:把时间画进颜料里
莫奈对光的喜爱,那真的是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画出同一场景在不同光线下的样子,他想出了“系列创作法”。他在鲁昂大教堂前支起十几块画布,每块画布只画特定时间段的光影。太阳稍微移动一点,他就马上换一块画布接着画。最后完成的30幅《鲁昂大教堂》系列,那可太厉害了,后人都叫它“光的史诗”。
他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技巧,叫“色彩叠加大法”。在《睡莲》这幅画里,他用短短的笔触,把蓝色、紫色、绿色一层一层地叠上去。站远了看,就是一个安安静静的池塘;可凑近一瞧,就好像打翻了调色盘一样。有个观众看了吐槽说:“这画得也太模糊了!”莫奈却笑着回答:“你站远点,用你的眼睛去‘调色’。”结果那人往后退了几步,水面上立刻就泛起了闪闪的波光。再说个小知识,莫奈的《睡莲》并不是只有一幅,整个系列一共有180幅,要是把它们连起来,都能绕足球场三圈了。
睡莲池:战争年代的“心灵解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都快烧到法国了,74岁的莫奈却躲在吉维尼花园里画睡莲。外面的人都批评他,说他这是在逃避现实。可莫奈却说:“这些睡莲就是我的战壕。” 莫奈以前穷得都烧自己的画来取暖,可在花园里种睡莲的时候,却特别舍得花钱。那时候莫奈已经得了白内障,眼睛看不太清楚,连颜料的标签都分不清了。但他靠着自己的记忆和直觉,把池塘变成了一个“水的宇宙”。在他的画里,睡莲在倒影里盛开,天空好像掉进了水底,画面没有边界,就好像时间都停止了。
还有个特别感人的事儿。莫奈最喜欢蓝色,不喜欢黑色。莫奈去世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克莱蒙梭把棺材上的黑布扯了下来,换上了莫奈生前最喜欢的提花门帘,上面绣满了长春花、勿忘草和绣球花。因为在克莱蒙梭心里,莫奈的世界不应该有黑色。这个“光影诗人”最后在自己创造的色彩天堂里永远地睡着了。
莫奈的遗产:每个人都是光的诗人
莫奈的光影魔术无处不在。2025年3月,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把莫奈的画变成了现实。游客们走在里面,就好像一脚踩进了莫奈的调色盘。在安徽泾县,有上万亩的油菜花海,网友们都说这是“莫奈遗落的油画”。
莫奈后来几乎失明了,但仍在画画。他曾经说过:“我只有一只眼睛,但这是一只多么不寻常的眼睛!” 他让我们明白,艺术不一定要完美无缺,只要真诚就行。不管是你用手机拍的落日照片,还是小孩子画的彩虹,只要你敢去抓住那一瞬间的美,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里的“印象派”。
今天,当你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莫奈的《睡莲》时,不妨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那个倔强的老头,正透过画布对你眨眼睛呢,他好像在说:“嘿,别光知道点赞!去感受光,感受影,感受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为什么把这幅画放最后讲呢?因为在2019年5月14日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莫奈的《干草堆》以破纪录的1.107亿美元高价拍出。这是莫奈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纪录,也是印象派画作拍卖最高纪录。
好啦,今天的莫奈介绍到这里,明天见!原创不易,转载联系,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