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人人都会说话——拥有基本的语言功能,可事实上,真正会说话的人并不多,能够掌握一定技巧,“好好说话”的人更有限。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剧中,明兰和小公爷无缘,被老太太赶回宥阳,途中遇上寇贼,幸好被出外寻找儿子的顾二叔相救。此时的顾廷烨,断了科举之路,被侯府赶出家门,又遇到曼娘的背叛,心灰意冷,不求上进,一心想外出找回自己的儿子。
但明兰却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明兰对他说:
“蓉姐儿是个好孩子,也是他顾廷烨的女儿,今后他是什么人,孩子以后就是什么人,如果他是侯门公子,孩子就是侯门千金,如果他流落江湖,那么孩子就只能是水贼草寇的女儿。”
顾二叔幡然醒悟,分析之后,选择从军,后来在军中建功立业,前途似锦。
聪慧如明兰,没有直接鼓励顾二叔要如何上进,要如何努力,而是通过他的未来来展望孩子的未来,让他自己醒悟过来,这就是好好说话的艺术。
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透过现象去洞察到深层次原因。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打鸡血”“喝鸡汤”,甚至说“骂人”的方式方法,可能自己觉得“我是在鼓励别人”,但是被鼓励的人却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你们都不懂我”,从而把自己包裹得更加严实。
《好好说话》当中,针对如何鼓励不求上进之人,提出了“三步抢救法”——
针对不求上进者心理的三部抢救法
降低对方对结果的恐惧
能说出“我不想那么努力,就想做个平凡人”的人,其实是出于防御心理。因为“不努力”往往是一个人最后的安全区——遇到挫折,他们会想:这不是我的问题,只是因为我还没认真对待、还没开始努力罢了。
人们都喜欢说“别怕失败”,但往往不懂,真正令人害怕的不是失败这个结果,而是“我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个结论。因为这是对一个人,更全面更彻底的否定,所以,鼓励那些不求上进的人的第一步应该是消除他们对后果的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走出安全区。
用可能性代替目的性
众所周知,目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但可能性就没有这个问题。爬不上珠峰,这是目标没实现,但是路上你总能欣赏到各种不同的风景吧,这就是可能性的扩展,后者比前者更诱人,压力也会小得多。
此外,目标会让人觉得乏味,可能性才更有想象空间。实际上,你掰着指头数一下人生目标的种类,不外乎这么几种:考上好大学,进个好公司,升职加薪,理财买房,最多再加个嫁给高富帅,或者迎娶白富美。想想看,这样的目标确实挺单调。而一般人都不太愿意直接模仿别人的成功路径,因为那样即使获得成就,也会觉得那不是自己的,所以鼓励人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比较,他们会觉得:“我不想做别人的追随者,我宁愿跟他保持差距,这样至少可以说,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营造愿景而不下指令
有人可能会问,刚用“可能性代替了目的性”,怎么又要找目标了?这也不是说,之前的目标之所以要被换掉,是因为他们要么来自我们的灌输,要么来自外界的参考系,现在我们说的目标是他自己的选择,严格来说是愿景。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科苏佩里说过:“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让他们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人都是这样的,我们越要他去做什么,他就越不乐意去做什么,但如果我们谈的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去玩什么、吃什么、享受什么,他不仅乐意听,还可能为了实现这些愿景而去尝试、去努力。
有些人看起来好像是不求上进,其实他们只是害怕努力之后仍然会失败,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了解不求上进者的心理需求,使用“三步抢救法”的策略来鼓励他们。
三步抢救法的实施步骤是:
1.摆明事实,消除恐惧。
我们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是有心人再多,也不可能事事顺心顺意。少数人能够成功创业,走上人生巅峰,多数人创业是失败的;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学习,名列前茅的永远是一小撮儿人。所以说,就算我们没有站在金字塔顶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一样,没有什么好恐惧的。
2.拒绝模仿,创造可能性。
社会普遍认同的人生目标只有一条路径:好大学-好工作-有车有房-结婚生子,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家全都挤在一条“独木桥”之上,却没有意识到“高速公路”“乡间小道”“走水道”,甚至还有“潜水艇”等多种途径,而且旅途的风景更加美丽!与其“随大流”,追随世俗的标准,不如独辟蹊径,在属于自己的优势区域创造更多可能性。
3.营造愿景,激发潜能。
说道理不如讲故事,讲故事不如造一个梦。比如说马丁路德金,就用一场演讲将自己希望黑人获得自由的梦想传递到全世界!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目标,那么就尽情发挥想象未来的蓝图,营造一个愿景,这样,我们就会被内在的动力牵引,行动起来会更加高效。
高二之前,我的成绩都是不错的。可是,高二分文理科之后,我选择了理科,谁知道高三之后,成绩直线下降,我的感到压力山大,内心很受挫,前途很迷茫。那时候,我的父母,包括我的朋友,都说“这次是你没有发挥好,下次一定就能迎头赶上”“一定要努力,努力考上一个好大学”。不是我不努力,是一直努力没有效果的时候,就想放弃努力了,好像放弃努力就可以成为成绩不好的借口了。所以,一年之后,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至今都是我人生当中不堪回首的一段过往。
成绩好的人心理压力越大,因为每一次考试的情况都不同,个人的状态也不一样,“一考定终生”的认知加剧了应试者的心理负担,可是越害怕就逃避,越逃避就越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更加抵触,于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最近,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有点“消极怠工”,找我诉过一次苦,下周跟她约吃午饭,用三步抢救法来鼓励她。
1.降低对结果的恐惧:告诉她一个结果是有客观原因的,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人;就算是这样,也没有什么好怕的,试着去面对它。
2.用可能性代替目的性:通过目前的职业,聊聊她的个人爱好、事业追求,挖掘她的价值追求,鼓励她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3.营造愿景:明确目标之后,聊一聊她的“梦想”和“愿望”,结合成功人士,畅想未来,给她心里种下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