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父母应该知道,婴儿天生就是个学习机器。从出生开始,他们就密切关注和学习周边的环境,无论听到还是看到的内容都会被组织成特定类型的知识。
这些知识至少包含心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三种类型,然后这些知识教会婴儿外部的实体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包括:
- 一个物品是什么类型的(比如是死板的还是灵活的);
- 一个物品是如何移动的;
- 自然的东西(动物和植物)和人工做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02
婴儿不仅爱学习,而且学习方式还很科学,一个很流行的类比就是把婴儿比作科学家。这确实是有根据的,婴儿和科学家有很类似的学习方式:
先观察,然后进行试验,最后下结论。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婴儿天生就有世界如何运作的内在期望,比如“一件东西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内在期望。
之后,通过学习 - 看、听、闻、感觉和测试,婴儿来一一验证这些内在期望,比如,他们会发现,虽然一个东西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但是两件东西可以同时在一个地方(当一个物品在另一个里面的时候)。
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婴儿持续扔掉同一个玩具让妈妈来捡。虽然这可能让妈妈哭笑不得,不过他们其实是在学习因果关系呢(我丢,你捡),另外他们也在学习玩具掉下去滚动的不同位置。除此之外,虽然是间接学习,他们同样也在学习重力的作用(如果放手,物品总是会直直的落下)。
03
婴儿可以抓握是学习周边世界物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旦婴儿能够自己操控东西,学习得以真正快速的发生。通常,不用帮助的抓握开始于婴儿大概4个月大。
有一系列实验显示婴儿能够处理物品确实显著加速了学习,比如下面这个:
软的玩具粘在了3个月大婴儿的手上。因此这些婴儿可以体验用玩具做出大量不同的动作。和别的同样3个月大的婴儿不过只是观察了别人操控玩具相比发现这些婴儿接下来对大人伸手够物品的动作有更早的理解。自己发起动作对有效学习确实是很重要的。
04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能够自己坐着,这一般发生在4到6个月之间。能够直立坐着可以大大延展婴儿的动作范围:
- 现在婴儿可以转动物品还可以上下翻转物品;
- 他们可以感觉手感;
- 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物品;
- 他们可以从手到手传递这些物品;
- 最后,变成一个能独立坐着的人,也和婴儿明白物品是3维的有关。
05
当然更重要的发育里程碑是能够自己移动。先爬然后会走让婴儿可以去到他想去的地方。确实,会走路的婴幼儿会花费大部分时间选择物品,然后拿给大人。清醒的时候平均每个小时会花费30-40分钟和各种物品互动。
一个爬的很熟练的孩子比起刚会走的时候行动要快速和有效的多,但是婴儿还是会坚持不懈的学习走路。走路一般会发生在11和12个月左右,他们的练习非常辛苦。一个研究显示刚会走的孩子会每个小时走2000步,平均每个小时可以走700米,这意味着婴儿每天差不多可以走超过5公里的距离。
虽然他们的判断力还很差,比如,他们在一个陡峭的斜坡前面也会犹豫很久,不过一般还是最后会头先着地摔倒;再比如,他们也会在一个无法跨越的缺口坐下来然后脚荡来荡去,然后最终还是会去尝试,当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掉下去。
不过呢,对好学的婴儿来说,天下没有白掉的坑,这些摔倒大部分时候都会帮助婴儿从中学习。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每个小时平均会摔倒17次,即使如此,每个人还是坚持了下来学会走路。
06
不知道你看完有什么感受?我是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大部分人是如何从如此积极学习的婴儿变得从上学开始就不爱学习了呢?
虽然具体原因还没弄清楚,不过可以断定的是,家庭环境在其中一定扮演了决定性的影响。
身为父母,或许可以从中思考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身为大人,或许我们自身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题图授权:CC0协议
上篇文章:人之初,原来真的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