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象,测节气】
[农时节令起源]
1、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罗多德在他著名的《历史》一书中谈到“尼罗河泛滥并灌溉了田地, 灌溉之后水又退回河床, 于是人们利用饱含水分的田地,把种子洒向地面并把猪放到田地里,猪把种子踩到土壤里去,这就是播种了,待到庄稼成熟就是收获季节了”,这是对于古埃及一年三季的最好的记载及解释。P2- 3
2、上古时期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对于星象的时间变化情形十分重视,于是人们将天空星体中的28星宿分为四大天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民谚: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合称为四象。每个方向代表一季,并且这四象是上天星宿主管季节的标志,所以古代墓室中常将星图作为亡灵升天的指南。P4
3、我国的24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与黄河中游地区人类生活密集区为主进行的客观观察及物候判断。到秦汉时期古人的观测结果在《淮南子》一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也就是现在还在使用的24节气名称。书中明确指出“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P4
[斗转星移定节气]
[圭表测日影]
1、日月星辰,物候特点,圭表测影综合全面的保证了24节气时间定位的科学合理性。P7
2、古观星台,是周朝时期周公在这里“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正地中,定四时”的地方。P7
3、 古观星台就是利用一根直立八尺(古尺)长的竿子,观测竿子在一年四季中每天中午时投在地上的影子长度的变化情况来测量节气,在天气寒冷太阳对地照射角度偏低的时候,投在地上的杆影最长的这一天便被定为冬至。冬至以后,竿影逐渐缩短,直至天气变暖到达竿影最短的一天,这一天被定为夏至。一年四季就在竿影最长的冬至及竿影最短的夏至的范围内变化,这种测量方法称为土圭表测影(或石圭表测影)。P7- 8
4、《尚书·尧典》中写道,尧王“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段话描述的是以四组星体组合黄昏出现在正南方天空的现象来确定一年中四个季节的方法,这四种天象所表示的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P9
5、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尧王“敬授人时”后,舜又接替了王位,并亲自躬耕历山,种植庄稼,至今在山上还留有犁沟。在不断的观察中,舜又根据一年中动物、植物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物候历,因此,舜王耕种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物候的那座山才被叫做历山。历山就在黄河的东面,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物候变化也多以黄河中游的自然物候现象为准。至今,历山上还有舜王庙。P9
6、《夏小正》经文:九月。内火 。遰(di)鸿雁 。主夫出火 。陟玄鸟蛰。 熊、罴、貊、貉、鼶、鼬则穴,若蛰而。 荣鞠树麦。 王始裘。 辰系于日。 雀入于海为蛤。P12
7、《逸周书·月令解》“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贩,霜雪大挚,首种不入。”这段话十分合理地强调了顺天应时的重要性,以及违背自然规律所要面临的后果。P15
8、我们平时对于天气的变化常用“气候”一词来表达。在我国,古人常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睡岁,每岁24节气,72候应”,因此节气和候应就演变成了“气候”一词。P29
9、在24节气中,每个节气内都有三个物候现象,是24节气的组成部分。72候应与24节气是相互支持并依存的关系。判断一个节气的到来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自然界的动植物或气象地理现象变化程度。P29
10、清明节,源自“四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小满,是指麦类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成熟,还没有达到完全饱满,故称小满;白露是指秋天空气中的水汽夜间成露,清晨在植物表面冷凝而成白色,故名白露。P30
11、农历的月份是由24节气中的中气来决定的。在24节气中,自立春开始排练列,前边的叫节(节气),后边的叫气(中气),合起来就是现在统称的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是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是12个中气。不论节气或中气,都是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来决定的。P37
12、古时人们最早观测到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二分二至),用来判断一年中两个昼夜平分的点和冷暖季节的到来。随后发展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其中,立春、立秋、立夏、立冬四个节气叫做“四立”,是表示一年中四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季叫“四时”,八个节气称“八节”(四时八节)。P38
13、这些名词通常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四时八节即属于此;第二类反映气温变化,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第三类反映天气现象,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第四类反映物候现象,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可以看出24节气表述了全年的气候物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指导依据。P38
14、按24节气的顺序,每节气取一个字,编成七言绝句的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P39
15、72物候: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P41
16、冬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P45
17、夏至这天,圭表测日影的杆影在一年中最短,白昼长而夜最短,太阳照射大地的时间最长,最热的夏天来到了……夏九九歌词是: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相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积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罄。P46
18、夏九九的81天中,包含了六个节气,其中有夏至、大暑、处暑三个中气和小暑、立秋、白露三个节气。这是从最热的夏天数到秋天的时候。P47
19、数伏天与数九天是相对的最能冷与最热的两个时段,农谚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是指一年中最热的几天就在数伏的第三伏这十天,最冷的时候是数九天的第三个九天。P47
20、二十四节气农时歌: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水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P141
21、节气物候农谚: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P146
22、白露时节,气温下降速度很快,夜间气温已达到水汽凝结成露的条件,露水在清晨的田野上晶莹剔透,因露珠成白色而得名白露。
白露一般在公历9月7号或8日交节气。这是一个反应物候特征的节令。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当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酉的方向,也就是西方,这阶段一般在农历八月,又叫酉月,因农历八月是桂花开放的时候,又称八月为桂月。
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是“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夏季的热风逐渐为冬季风所替代,冷空气逐渐南下,这时太阳日直射位置又向南偏移了,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变短,从太阳得到的热量自然就减少了,加上冷空气带走了地面蓄积的热量,所以气温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了。P100
23、白露三候:初侯“鸿雁来”。鸿雁就是大雁,是一种季节性候鸟。每当白露时节,北方的天气就开始变冷了,这时的温度已不适合大雁的生存了,它们便成群结队在天空中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飞回到南方老家越冬了。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这是一种与人极亲近的鸟。平时住在人家的屋檐下,能帮助人们捕捉害虫,很受人们的喜爱。但燕子也是一种候鸟,每到白露时节,庄稼收割了,气温降低了,燕子的食物也开始减少了,它们就开始飞往温暖的南方,回归自己南方的家了。
三候“群鸟养羞”。这里的“羞”指的是鸟类的食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植物的果实都可供鸟类和昆虫食用。此时的虫子也长的肥胖,因而鸟儿也吃得肥胖了。鸟儿体内储存了一定的越冬能量,身上的羽毛也要重新更换成厚厚而有绒的新羽准备过冬了,有的鸟儿还会将一些果实类食物叼到自己的窝中以备冬季食用。P101
24、“白露挂枝头,花湿好个秋”。从农业方面看,白露之后日照短,气温下降快,农田里的大秋作物即将成熟或已完全成熟,“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收一半”,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在抢收庄稼, “白露白茫茫,稻谷满田黄”,一捆捆的庄稼被拉运到了场面上晾晒。
“三红皂角黑,眼看就种麦”。从白露开始,由北向南,从高原到平川,各地又要开始播种冬小麦了。“寒露种河滩”,这时节除了收割地里的庄稼外还要抢时播种,尤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播种冬小麦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之一。P101
25、“白露下了雨,市上没有米”,白露正是抢收庄稼的时节,如果赶上阴天下雨,地里的庄稼就会阴霉腐烂,尤其是华南地区,经常是秋雨绵绵一连几天。在四川等地,这时还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时间,抓紧抢收,做好防雨工作十分关键。P102
26、我国有的地区还过八月“白露节”。旧时,民间八月还流行缝制一种叫做“眼明袋”的小锦囊互相赠送。眼明袋的作用是用来取白露节之清晨露水擦眼睛的。P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