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学记》
一
今日之讲座《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八》,王宝寨老师给我们讲了《学记》中的大学之道。即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几个教育阶段。让我们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体系的制定远于其他国家,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源源流长。
以上的经文就是今日的学习内容,我们先吟诵一遍。
这段经文的意思: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
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
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二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古代办教育,家族设有私塾,由族中长者贤者教导后生;乡村设有庠,由赋闲的礼官教育后生;领地设有序,由退休干部教育后生(术,作遂。遂指“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意为州县);国家设有学院,由高官亲自教授学生。国之监由皇帝担任教师,亲自授课。
这段话写出古时的教育机构,也是学制,学校的制定。从家庭到地方再到国家,分设的教育机构。
我们现在的学制纵向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我们小学阶段应属于初等教育,也是普通教育。
“家有塾”,私塾是最小的教育机构,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幼儿园,任教者多是父母长辈。所以那时的家庭教育也很盛行普遍。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与发展三次搬家,最后成就了教育家、亚圣孟子。
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得出环境造就人,从而让我们体会到具有良好的国风,良好的校风,班风,家风,就会化民易俗,真正实现“化民成俗”!
三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上面的经文更通俗的意思是:入学要选拔,并逐步考试淘汰,考试分一年、三年、五年、七年和九年,其评价标准是:第一年考察学生的志向;第三年考察学生对待学业和同学的态度;第五年考察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师承的深度;第七年考察学生学术能力和交朋友的取向;七年考试都通过,就算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可以毕业,担任一定公职,对个人来说就算小有成就了。第九年考察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政治思想立场,通过考试的人,就可以成就大业了。
看到这张表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规律性,就像我们现代的教育阶段,个人理解为我们小学阶段初入学到三年级为离经辩志,四~六年级为敬业乐群。
“离经辨志”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就是认字、组词、造句,还有树立志向。
“敬业乐群”学生对待学业和同学的态度。就是认真学习,团结同学。
可见我们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中孩子们的养成教育很重要的哦,这就是“立志明道”,这就是把“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
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教育是根基,所以我们不可不慎也。
四
最后,王宝寨老师谈了古代的家庭教育采用“大道至简”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用家训家规让孩子有所成就。
钱学森家族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家风的力量,家规、家训的重要。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重知识轻做人”重升学、名次,丢掉做人的培养的缺失,导致北大学生弑母之悲剧发生。
这就是让我们跟随前人的智慧学习的道理。《学记》思想一直指引着我国的教育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我们的工作方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思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五
教育体系已完善,阶段学习民易俗。“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句口号,还需我们践助行动。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