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发生一件事,我发现我不会买东西了。
事情的起因是我想给车子贴隔热膜,当我有这个想法时,我在脑海里搜索一圈附近的店,发现我不确定哪里可以提供这项服务。
于是我跑到了一家连锁洗车店,问他们是否能贴膜。老板娘斩钉截铁地说可以,然后跟我说膜分几个档次,越贵的隔热效果越好,还防紫外线,夏天再也不怕晒黑胳膊云云。可是当我想看一下实物时,却发现店里没有膜,老板娘解释道,他们店里不贴膜,店员会把我的车开到另一个地方(十分偏远)去贴。我忍耐了一下心中泛起的不靠谱的感觉,想先问问价格也好,可老板娘连价格也不能确定,因为她要先问一下真正贴膜的那家店。于是她加了我微信,说问到价格后告诉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一次购买行为失败。第二次我决定去4S店。此时我已经做好了4S店价格会比较贵的心理准备,只求质量和服务靠谱就行。
按预约好的时间跑到4S店的装潢部,跟我约时间的负责人不在,电话里告诉我找某某师傅就行。我在几个忙碌的工人中找到这位师傅,师傅正忙着改装车子,让我等一下。20分钟后,负责人打来电话,说实在不好意思,今天临时接了改装车子的活,贴膜的话估计当天来不及完成,要第二天来取车。我心中已是千万个不爽,尼玛,4S店那么远,让我再跑一趟不成?老板也会打圆场,说您选好膜了吗?要不您先选一下膜吧,贴膜的时间我们另约。
我说:“好吧,那我先选一下膜。”
你看,这就是实体店的优势了,网店的话,不必到不爽的程度,只要网店的页面在几秒钟之内没有吸引我,我就会关掉看另一家。而当我出现在实体店的时候,我已经付出了跑来店里的时间精力,如果交易不成,我的时间精力就白费了。人都是厌恶损失的,考虑到这些已经付出的无形的“成本”,即便心中不爽,也会忍耐一下,尽量成交。
一位小伙计带我去看膜,店里倒是有几卷膜在那里放着,可在我眼里,除了颜色的深浅外,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小伙计问我:“你要什么牌子的?”我说:“我也不懂,都有什么牌子?伙计报给我三个品牌名,除了3M是我听说过的,其他都是闻所未闻。我带着一脸迷茫问:“有什么区别吗?”伙计挠挠头,说:“要好一点的话,就用xx牌。”“好一点是指什么?隔热效果好吗?”“隔热膜肯定隔热的。”“那3M的怎么样?”“还行吧。”“我想要颜色浅一点的,我怕太深的晚上影响看后视镜。”“应该不会吧,我们只有这几个颜色,你选吧。”
也就是说,一番对话后,我还是处于迷茫状态。我甚至可以推测,这位伙计也并不懂膜,他只是一直在贴膜而已,对各种膜的隔热程度、防紫外线程度、透光率之类的没有多少了解。
所以,如果我要在这里贴膜,我能参考的只有一个指标,就是价格,并祈祷价格越贵的效果真的会越好些。
这时候我超想念网上购物的便利,如果贴膜这件事也能网上交易,那我就不用进行这种似是而非的对话,图文并茂的页面能让我迅速了解各种膜的特点。我还可以根据销量选择几家靠谱的店,再对比价格、看看买家评价,我基本就能做出选择了。
其实即便网店能做到贴膜,对于像我这种对隔热膜完全不了解,也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去研究的小白用户,也未必真的能买到最适合的膜。可是因为同时能看到好多店,用户就感觉自己有选择,而图文介绍、价格对比、评价系统等多个参考因素的存在,让用户还有选择的依据,于是,用户最终做出了“自己认为”的最佳选择。
而在实体店里,面对几款看不懂的膜、不会介绍的店员,用户心中只有迷茫,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用户体验是让人非常不安心的。
那实体店真的没办法吗?我不觉的。相反,我觉的实体店能提供给用户的体验远比网店更丰富。
网页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两种刺激,考虑到很多场合不方便开声音,大部分时候可能还只有视觉刺激。
而实体店能做的事情就多了,它可以全方位调动人的感官。像走进星巴克时扑鼻而来的咖啡香,是卖咖啡豆的网店无法传达的;服装店里衣物的触感,试穿的体验,也是网店不能表达的;面包店里拿着夹子把面包放进托盘里的动作,充满了获得美食的满足感,这更是网店望尘莫及的;更不用说店员的笑容、招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面对电脑要温情很多。
即便是贴膜这种纯技术的服务,至少也可以有个电视机播放广告片介绍膜的材质、贴膜的好处;各款膜裁一小块贴玻璃上,旁边标上特点和价格,方便用户挑选……很多事情并不难做到,只看是否有心去做。
有的人在抱怨实体经济生存空间被互联网挤占,有的人却在想法设法利用好实体的优势。有的人在抱怨生活不公,老天没有给自己一幅好牌,有的人却在努力打好手中已有的牌。抱怨总是简单,开发自身资源却难,然而抱怨只会削弱你,只有能面对这份难,去做,去越做越好,人才会更有力量。
后来我还是在网上查了下贴膜的网店,我发现已经有一些网店在做贴膜的生意了。在网上选好膜、付好款,直接按预约时间到线下的实体店去贴就可以。
你看,只要市场有需求,你不去做好,别人就会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