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学生蔡统刚从村小转学过来。当我第一次改他的《读书笔记》时,发现他只是随便抄了一篇短文,而且字迹“龙飞凤舞”,很是潦草,一看就知道他讨厌作文。
其实在开学第一节作文课上,我就已经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怎样写《读书笔记》,并强调了书写要工整,没想到他还是明知故犯。我有些生气,本想把他叫过来批评一顿,再“摆事实讲道理”地教导一番,然而,就在我仔细地看了他抄的那篇文章《朋友》之后,有一个想法突然闯入我的脑海,让我改变了主意……
就在那天下午的语文课上,我说:“同学们,每个人大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你们对‘朋友’有什么看法吗?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
魏景石说:“有朋友真好!可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啊!”
叶威立刻反驳道:“那要是去做坏事呢?这样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可是既害了自己,又害了朋友了!朋友,应该是‘良师益友’才对!”
“我同意叶威的说法!我觉得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鼓励去做有益的事,互相帮助,积极上进……”陈丽丽补充着。
“是啊,朋友让我开心!”小何感慨地说,“有烦恼时,可以无拘无束地向朋友倾诉……”
当好多学生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我说:“刚才这些同学对‘朋友’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老师这里正有一篇写‘朋友’的文章,现在念给大家听,看看和大家的想法有什么异同!”紧接着,我就有感情地朗读着蔡统的《朋友》:
“除了亲人,恐怕只有朋友这个词可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了。有了朋友就远离了寂寞,有了朋友就有了欢乐,有了朋友也就拥有了好心情。朋友,是你可以寻找帮助、诉说烦恼的人,也是需要你帮助、排忧的人。伤心的时候,困难的时候,成功的时候,他都在场,这就是朋友!好朋友,可以说心里话,彼此关心,相互勉励,共同进步,有时吵吵闹闹,却从不伤感情的!……”
当我读完了文章,学生个个还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之中——片刻间,教室里又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振翔情不自禁地说:“老师,这真是一篇好文章,很精练地写出了真正的‘朋友’是怎样的!”明慧也说“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怎样交朋友,怎样对待朋友!”
“老师,您是从哪里找到这篇文章呢?”小静好奇地问,“我也想摘录!”很多同学也搭话“老师,我也要,我也要……”
看着大家那激动、好奇的样子,我微笑着说“好,那老师就告诉你们吧,文章不是我摘录的,而是蔡统摘录的,老师在这里也要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好文章!既然大家这么喜欢,那就让出黑板报的同学把它抄写在黑板报上,方便大家阅读摘录!”说着,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蔡统,同学们更是露出了羡慕的神情。而蔡统呢,一直就处在兴奋之中,从他那高兴而又有些羞涩的表情中,可以读出他被我表扬被大家接纳肯定的快慰。虽然也可能他自己就没认真读过这篇文章,抄了之后也不知道它写了什么。
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能把文章再抄一份吗?这样方便出黑板报的同学抄写……”他二话没说,满口答应。
那天下午,他就把抄好的文章拿给了我。我接过一看,呵,他把文章端端正正地抄在了三百格的稿纸上,从那一笔一划中可以看出他的用心。我拍着他的肩膀说:“很好,谢谢你啦!”他开心地答道:“老师,不用谢!”转身蹦蹦跳跳地跑出了办公室……
我的思考:
上述这件事是我教学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结果还算令我满意。或许有人会说,这其中充满了偶然性,要是这位学生抄的文章很一般,不值得一读,或者是读了也引不起其他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那教师后来的一些做法又该如何去实施呢?是的,我不否认事情的“偶然性”,但是这种“偶然性”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在现实中存在着,要是我忽视了或错过了它,而“盯住”的只是这位学生《读书笔记》的“不成样子”,然后想当然地批评他,用强制的办法去“纠正”他,比如把他留下来,让他重新写,写不出来就处罚他,那结果不外乎三种情况:要么使他在我的“威严”下变得唯唯诺诺,要么他依旧是被动地应付着,要么他表面上“服从”了而实质却更为叛逆——这样只能表明我所谓的“教育”是无效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实际上,正是因为我多了一个心思,抓住了很容易让为师者“视而不见”或“无动于衷”的“偶然性”——从学生抄得潦草的文章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从而不露声色却又水到渠成地激发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这位学生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样的做法胜过了“苦口婆心”的说教与“声色俱厉”的压制。
我觉得,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简单地批评和处罚学生,这是每个教师都能无师自通不学就会的,更可以说是当教师的一种本能反应。而能否突破这种“本能”,尤其是能否抓住学生“问题”中的某些“偶然性”进行教育,却要看我们教师是否用心用情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和对待学生。说到底,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情感的,当教师真正热爱学生时,就会主动地在“偶然”中挖掘出积极的因素,点燃学生信任的火花,从而获得“必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