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听王队说起,石板岭有一个别处没有的著名地标性建筑——恩施雷达站。雷达站,除在电视上看到过雷达画面,我这辈子还没真正见识过雷达是哪样的嘞!
是军用还是民用的?军用的肯定不让进,民用的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的啊。王队:是民用的,是气象雷达。门锁着的怎么进去呢?王队说:找老段!
经王队进一步介绍,才知道老段原来是恩施州气象局退休的一位老领导,雷达站归气象局使用管理。
结识老段是个意外,那么真切地感受到老段对大珠小珠的一汪深情却是意外惊喜。
前夜一场小雨,石板岭上又凉爽了许多,海拔高的缘故,雾气沉沉的,能见度不高。老段居然还有气象局聘请的当地守场人邓老二的手机号!拨通后老段请邓老二前去开门,两车人马顺着山道往雷达站出发。
根本不需要什么导航,老段就是活地图。随着老段的精准指引,翻山越岭不过几公里山路,远远的道路尽头处一个山头,笼罩在雾中的盘山公路曲折蜿蜒。
爬上山顶,一道水泥门楼耸立,邓老二和他的三轮车早已等候在大门边,门楼顶上横列着金黄色的大字“恩施天气雷达站”。邓老二并不是气象局的正式职工,每月领着1000多块钱,负责每天雷达站的日常巡查任务。老段熟络地向邓老二招呼,问候几句就让邓老二去开铁门放车进院。
一直以来对于天气预报的了解,知之甚少,属于停留在小学课本上看图片的阶段。我对气象站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四十多年前。
当年我所在的小县城也有个气象站,还记得小时候到气象站去玩,看见有几个百叶窗的盒子,立在院子里,据说可以测量湿度和气温,每天还有专人查看记录。
那时候,天气预报却不大准确,常出差错闹笑话,被人戏称为“猜想站”,与当年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落后有关,不可求全责备。
老段进到雷达站院子后,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改平时木讷少言的状态,青春焕发,对雷达站了如指掌,轻车熟路,立即从一个退休多年的老者,成长为一个风景名胜的引导员,对场站设施如数家珍,建站历史渊源娓娓道来。
恩施天气雷达站修建在石板岭山巅,海拔1780米。高高的围墙,封闭式的站场,占据了整个山头,目测大概有好几十亩地吧。
雷达站内也就三个区域,一是我们从大门进来的大院坝,有露天测量设施,比如我小时候见过的百叶窗盒子等等,还有个水泥地篮球场;二是一栋三层办公楼,楼顶插满天线和监控摄像头;三是重点,位于办公楼后面,老段钟爱的“大珠”“小珠”就住在那里。
王队和老婆彬絮絮叨叨地缠着老段,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段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普及诸如“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气象谚语的原理。我好奇的是偌大的雷达站,怎么没有看见工作人员。
随着老段的讲解,知道了我们现在是用气象雷达外加高性能计算机来进行了天气情况的统计和预报工作,除非特别需要,雷达站现在已经不用专人值守,所有雷达数据已每天自动传输的恩施城内气象局。
到雷达站当然要看雷达,站在篮球场上,只能看见一个大大的白色球顶,加之浓雾笼罩,犹如雾里看花。老段带路,爬到办公楼顶,由老段为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老段钟爱的宝贝就是那一大一小的圆形雷达:“大珠”和“小珠”。看那雷达,简单地形容其外观,犹如大小两个足球,就连那防护罩的模块拼装形状都与足球皮革分割模块一模一样。
始建于1985年的恩施天气雷达站,属全国气象部门布设较早的雷达站点。
当年,建“小珠”时,老段正是风华正茂,就参与到开荒拓土的建设中来。初创时期,借住在邓老二家老屋边的棚屋里,早出晚归,驱除蛇虫,割草伐木,开山炸石,平整土地,满腔热情地贡献青春和汗水。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激情的年代,苦难与梦想同在,更有年轻的热血沸腾。
至1989年“小珠”落成,老段熟悉了石板岭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与“堡垒户”邓老二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小珠”闺楼是一栋独立的三层楼房,楼高约10多米,“小珠”娉婷俏立了18年。
然后,每到秋冬季,恩施天气雷达站便是冰天雪地,老段和雷达观测者们守护着“小珠”,克服大雪封山导致的物资匮乏、供水不足等困难,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山顶上默默坚守。
2006年,老段再上石板岭,带工程队为“小珠”建“大珠”。得益于丰富的建设经验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 不到一年时间,“大珠”就安装落成在红房子上,比“小珠”更加大气时尚,二珠并列山巅。
“大珠”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肩负着防汛抗旱、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及灾害性天气监测等重要任务。落成后,恩施天气雷达站观风测雨能力跃居世界领先水平,观测半径可覆盖我国中西部的川、鄂、湘、黔、渝地区,服务范围达3万平方公里,有效检测半径达480公里。
以后,每当我们从手机上能方便快速准确地了解,恩施及周边地区的天气预报,请一定要感谢“大珠”的功劳。
办公楼顶上,老段发现屋后已高过楼顶的松柏,指指点点激动莫名,高声叫到:“看,这树是我们当年建站时栽的,1米多高的小树苗嘞,现在都成参天大树哒哦!”我也随之慨叹不已,三十多年,白马过隙!
我们跟随老段的指引,绕着“大珠”“小珠”楼转了一圈,顺道参观了老段亲自设计建造的6米多高的大水塔。天公不作美,浓雾笼罩山间,能见度不足百米,趴在墙头由老段指点江山,那里是大峡谷,那里是朝东岩,那里是团堡镇……我却不能辩识得清楚。
期待老段描绘的画面,冬雪时节,冰凌积雪、雾凇雨凇等迎风而成,银装素裹,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珠”“小珠”会显得格外美丽壮观,那才叫“大珠小珠落玉盘”呢!
如今,“小珠”已经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就如老段一样退休了。每过一段时间,气象局也会对雷达站基础设施进行整修,综合改善。
拼搏建设的人生创业经历,已然成为老段挥之不去的怀念。而当老段带着我们回到当年“堡垒户”邓老二家棚屋,寻找当年生活的足迹,详询旧友家长里短时,这种感触更深。
在老段心目中,利川石板岭的古盐道、卡门、栈道、龙抬头等都不奇异壮观,“大珠”、“小珠”才是老段终生不舍的挚爱。或许还会时常摩挲雷达站大门两侧那已然斑驳尚可辩识的信念:千里风云尽收眼底,万家冷暖牢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