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本身是虚空无形的,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像是万物之本原。挫去其锋锐,消除其纷扰,调和其光辉,使它与尘世混同为一体。幽深啊!虚无缥缈又真实存在着。我不知它是谁孕育而生的,应该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解读】
“道”虽然无形无踪,玄奥深沉,但它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而且作用无穷,力量无穷。所以老子感叹:道何以生?何日始?想来由来已久,在天帝产生之前就已有了的。
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抽象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抽象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此,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及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通“盅”,虚的意思。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比喻。道的境界是心灵的世界,它的空虚,是相对于自我世界而言,是不为人的外观所感觉到的。渊,形容道境深远,找不到边际。道的境界是虚幻的,但它虚而有物,它的无穷妙用对于得道之士来说,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心灵在道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在浩瀚无际的道境之中,蕴藏着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所谓“道不远人”也。
道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看似无,但真实存在。对于顺应并体认了道的人,道看得见,并不遥远;对于背道而驰的人,道不存在,而且遥不可及。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锐,锐气、锋芒,指各种自以为是的行为和轻薄浮躁的情绪。纷,纷繁杂乱、支离破碎的事物及意识。尘,指现象世界,相对于本质世界而言。畅游于道的美妙境界里,彻悟了人生真谛,获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种不可一世的锐气及浮躁情绪被挫消了,一切与我无益的纷乱都得以解除;摒弃那种张扬外显、积极进取的心态,代之以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以合乎道的观点来看待世间的美丑、善恶、荣辱、贵贱,这时的人才是清醒的、有觉悟的。“不言之教”的功用即体现于此。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湛,深沉、幽隐,指道隐而不显。“似或存”指似幻而实真,似无而实存。老子认为,道幽隐深沉,不可捉摸,看上去虚无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从正面做出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旨在说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只有亲历道境,不为现象世界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它的虚幻,才可充实人们的内心。有了充实的内心,就可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把握了世界的本质规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只有怀着敬畏之心,顺应自然,顺应道,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智慧,最终获得自由而自在的人生。
真正的道,都是没有锋芒,没有纷扰,上和光下同尘、与万物和谐一体共生共存的,它因此圆润谦卑,也因此深奥莫测。真正的智慧就在这里。
老子集中提出了以下观点: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于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并且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等等。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某些基本观点,这些学说无不充满智慧。
道虽常存,终莫得而名之。然亦不可谓无也,故曰此岂帝之先邪?帝先矣,而道又先于帝,则莫或先之矣。
虚无大道,化生一气,一气分而为阴阳。阴阳生化,秉一气为主,乃知一气处阴阳之中,故曰冲气。夫大道以冲气而用之也,如天覆地载,日照月临,冬寒夏暑,春生秋敛,皆冲气之用。
守道不盈,则知渊源之妙,方明道之宗旨,而知万物之本源。此大圣人方能,稍有盈则溢,或者有坚其志,不至于盈,而方能造到大圣人。知宗万物者也,岂不渊乎!不乱、不扰、不纷、不散、不耗,如此性光方现,使我静内生光,才能知其妙,明其理,方得深入其奥。
和光同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