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案例研究背后的动机与方法:
研究一个案例通常是显性化命题,命题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隐性的人或事。
你研究背后隐性的需求是你命题作业的硬指标。
1,显性化问题隐含的环境假设:
冰的熔点是零摄氏度。
这句话背后包含了多少个假设?
至少有两个主要假设。
一,冰是100%不含杂质的纯冰;
二,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面。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从小到大经历的都是在地球的物理环境下产生的现象。
因此地球的物理环境成为我们在思考绝大部分问题时一个隐含的因素。
不是所有冰的熔点都是零摄氏度。
你会问“我知道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
比如北京冬天的高速公路结冰了,你是派人去铲冰吗?
绝对不是,是撒盐。
因为饱和的食盐水熔点会低於-20℃,只要温度高於-20℃,撒了盐的高速公路就会解冻了。
所以案例研究离不开环境因素。
政治面的还是政策面的。
全球还是全国乃至是一个区域的。
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
是现实性还是可能性。
是现象还是本质。
2,显性化问题隐含的时间假设:
一个问题:我们暂且将“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这句话作为一条真理,如果你正好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你认为下面这条论断是否正确:
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因此你不适合做销售。
这条论断从字面上来看,逻辑很严谨,几乎无懈可击。
因此如果你因为性格不够外向,而放弃一份销售工作,这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举。
可如果这条论断的陈述成立的话,是否可以追问一个逻辑类似的问题:
跑步需要能够迈动双腿,你生下来的时候不会迈动双腿,因此你这辈子都不会跑步。
这应该是最无稽的论断了。
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因此你不适合做销售。
这句话里面隐含了一个时间假设:
“你这一辈子都会是”。
找出了这个时间假设后,这个论断就可以改成:
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截至到目前为止我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我正好可以借助销售工作的锻炼,来弥补我内向性格的不足。
瞧瞧,你得出了一个全然相反的结论。
其实隐含时间的假设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听过很多隐含时间假设的论断,也可能因为没有能够将它们显性化出来,从而错过了不少机会。
刻舟求剑,说的就是这个理。我们习惯于呆在船上看待世界,圄于地利。
殊不知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第一。
所谓生要逢时。
案例研究最重时效。
3,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
了解了隐含的环境假设和时间假设之后,我们可以接着看它更深入的应用。
比如为什么被很多人奉为企业竞争战略设计不二选择的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应用实践,却几乎没有听说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呢?
波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四位获得终身殊荣的教授,他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号称是活着的传奇,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
那是什么出问题了呢?
是波特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压根就没用?
还是中国企业的能力不行,不会用?
其实都不是。
问题是:
任何的理论、工具都有它们使用的前提和假设,当在不同的背景下使用时,我们就需要对理论或工具做必要的裁剪,甚至有些时候需要重新创造。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是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而且提炼的是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一旦应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时,随着时代和应用环境的不同就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应用理论时,一定能显性化出来它们的环境假设,以及时间假设。
同样的现象还有丰田的TPS。
TPS可以说是丰田管理的基石,创造了丰田几十年的辉煌。
但是学习TPS的企业却很少有成功案例,日本之外的企业几乎没有成功的,即使在日本也只有20%的企业成功学习了TPS。
原因何在呢?
因为TPS有非常严格的使用前提:
一是产品的需求不能波动大;
二是企业要有着很强的执行力。
这两个使用前提丰田公司是完全具备的,因此TPS在丰田发挥的作用就非常大。
但是其它公司却很难具备这两个前提条件,照搬TPS的结果就是失败多而成功少。
最后应用一次: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先问你个问题: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也许你来自吉林那么你的答案可能是北方人;也许你来自桂林那么你的答案可能是南方人。
如果有个人,来自安徽淮南或者江苏扬州,那么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呢?
如果以秦岭淮河作为划分标准,那么安徽淮南和江苏扬州人就是南方人。
如果以长江作为划分标准,那么他们就是北方人。
如果以海南人的标准来划分,那么大陆人都是北方人。
那么东北人和广西人,他们就一定是北方人和南方人吗?
以西伯利亚人的角度来看,哈尔滨人绝对是南方人。
以越南人的角度来看,广西人是不能再北的北方人了,因为他们比越北还更北。
你听到“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这个问题时,你的大脑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隐性的假设”。
案例研究,尤其是案例研究课题时,首要问题是搞清楚那些隐性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