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说出了他悟道的法门,回归到原始的极点,回归到极静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看到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实证中,比如打坐或站桩,其要点也正是回归到极静的状态,万物原始的极点,也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也就是“无”。
所以在修行“心无所住”的时候,比如在打坐或站桩,也就是让自己的心回归于无,不要想着任何的东西,如果有想到什么,那就再让它涅槃,只要守着“无”,持续下去,应该也就可以实证到何为实相。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释迦摩尼在金刚经中也讲了他认知实相的法门。实相是什么,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描述的,释迦摩尼也只能给大家指出一个方向,比如见到“诸相非相”,也就见到了实相,这个也还是需要实证来认知。证悟实相,也就是要找到万物的本质,我们的心本身就包容了万物,但是因为个人会有各种执着妄想,以至于心是一种有杂质杂音的状态。只有破除掉心所染著的东西,才能够找到那个本质的心。
金刚经的这个法门,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那颗本质的心,不在任何的相里面,当我们的心没有任何染住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清静本心。所以在修行“心无所住”的时候,也就是要保持一份察觉,也就是让自己的心没有任何执着妄想,这样自己的心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察觉到心有执着妄想的时候,也正是修行的好时候。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六祖坛经》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说禅宗的法门,是无念无相无住,我们会有各种念头,但本心是无念的,念头只是本心上再生出来的东西。我们会看到各种相,但本心是无相的,相也只是本心所察觉到的暂时的存在。本心无念无相,当心无所住,也就找到了本心在哪里。
禅宗的法门是适合任何时候的修行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会有各种念头各种行动各种察觉,但同时保持一份觉知,这些察觉的对象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却不是本性本身,这样虽然察觉着现实,同时心又不执着于现实,心没有染著现实,那么同时也就在感知着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