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汤临初六千言《书指》,开篇便是点睛之笔:书之形势,生于篆籀。
相对于其它书体,篆籀的笔法相对简练,一个中锋用笔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得七七八八了,当然,这只是入门功夫,诸君若能沉潜其中,必能窥见更多神妙。
故而篆书自秦李斯规范书体至满清挥刀入关之前,除唐朝出了个李阳冰外,好像也没什么大名鼎鼎的人物,它不像其它书体,动不动就欧虞褚薛、颜柳孙张!
因文字狱盛行而被迫考据成癖的清朝,文人们一向丰沛的想象力实在没地方可以施展时,左冲右突间勉强从残碑断简中找到了一块安放我心的地方……
篆隶亦因此意外得到前所未有的勃兴。
清朝人写篆书时有意添加的提按顿挫,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尽管有人说:隶书整体上相对婉媚的姿态,对篆籀最宝贵的古拙之气是一种冲击,所以学篆书最好不要拿清朝人的帖子做范本。
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说法。
因为篆书的精髓在其形势、以及由形势衍生出来的整体气韵,这是由其笔画形态决定的——篆书绝大多数都是曲笔,绝少直划,或者更确切地说:
篆书不像其它书体那样一般都有一个主笔,这就直接决定了它的结体不是一个“围绕主笔组织笔画”的过程,而是“八面朝拱、借势构型”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临篆书容易散乱、重心不稳的原因。因为当我们带着主笔意识去临写篆书时,却不知道篆书并没有主笔!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他是在随形就势、节节生成的过程中构成字的重心的。
篆书难在其形势,妙也在其形势。
而学篆书最重要的训练目标,就是随笔势而构型、随字型而生气势!
备注:
感谢孔夫子旧书网。因为这些图片是从上面下载的,也建议对书法有研究兴趣的朋友去里头瞧瞧,有些图片真的美呆了!
瞧瞧瞧瞧……
啧啧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