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如何练好节奏感?

根据我的练琴经验以及教学经验,我将练好乐器演奏中的节奏感,分为以下4步。

这4步,由简入深,循序渐进。学琴者在参考学习之时,务必要练扎实当前一步后,再去练习下一步。

一、看图示,听示范

图示是为了直观呈现每个音符、每种节奏型的时值,所画的标记。

比如4分音符,用一个带有剪头的“对号”来表示时值,代表这是完整的一拍。

16平节奏型,则将一个“对号”,平均分成4部分。

通过图示,学琴者便可很直观地看到每个音符、每种节奏型的“长短”与变化。所以我们要主动学着画出这些图示。

尤其在音符较密集,节奏较复杂的地方,一定要先标记好节奏图示。

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为之后的练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会画图示,也要会听示范。听一听这个音符、这种节奏型在别人的示范演奏中,是怎样的音响效果。

如果有更好条件的话,可以让自己的老师先示范一下,或者让他先唱一下乐谱,听他对于时值的把控,并记忆下来这种感觉。

二、学着唱,打拍子

会画图示、会听示范的目的,是让也自己形成感觉,增加对于节奏的敏感度。

但要想真正练好节奏感,更多地则需要自己上手练习。

只有练会的内容,才是自己真正掌握了的技能。

所以接下来,我们也要实践了,可以先从唱节奏、唱乐谱开始。

毕竟用嘴巴唱出来,还是要比用乐器演奏出来要简单很多。

唱节奏,就是将所有的音符,全部只唱成“da”,然后根据它们的时值,唱出来即可。

唱乐谱,则是要唱各音符名称,在按照时值演唱时,还要将音准唱准。

对于初学者,建议先从唱节奏开始,逐渐过渡到唱乐谱。

切记,无论选择哪一种唱法,你都要养成边唱边打拍子的习惯。

这里的打拍子,指的是用一种肢体动作,比如手指或前脚掌上下浮动,按照节奏图示,“打”出每个音符的时值。

这样,你在练唱之余,就能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唱是否正确与准确,使练习达到最高的效率。

三、奏乐器,打拍子

唱熟练了之后,最终要“转换”成乐器演奏。

对于音符较密集、节奏较复杂的部分,一定要从慢速度开始视奏,切记不可心急。

当乐谱中的音符,你能在乐器上做到指法基本熟练了之后,接下来便要规范化自己的练习了。

如何规范?答:与练唱的方式一样,边演奏乐器,边“打”着身体拍子。

不同之处在于,练唱时,身体拍子可以直接加到自己的演唱中;但乐器视奏,有个熟悉指法的过程,所以要先演奏得基本熟练后,再加入“辅助”。

另有一点不同的是,练唱可以腾出来手,腾出来脚,但演奏乐器时,这些身体部位可能会用来演奏乐器。

这时我们就要改变“打”拍子的部位了。我的习惯是,将上半身轻微前倾一些,然后上下做小范围的浮动,就是在“画”节奏图示了。

这样,既不会影响到乐器的演奏,也能很好地规范练琴。

尽量不要用脚“打”拍子,因为不美观。尤其是在舞台演奏等正式场合,这种习惯会影响你演奏的整体观感度。

用乐器练习的同时,一定要配合着身体拍子,这一步非常关键。这也是很多学琴者,节奏感始终练不好的原因。

因为到这里,他们就只想着练乐器了,缺少了规范化的“辅助”,又怎么可能将节奏感练好呢?

四、视奏大量作品,进行综合练习

学到的本事,只有不断地“用”出来,才能掌握与精进。

视奏作品时,其实就是一个综合练习的过程。这会将你之前练习的画图示、打拍子、唱乐谱等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都以演奏乐器的形式体现出来。

而且视奏的作品越多,你对于节奏的敏感度也会越高。

因为你见识过了各种各样的节奏型,身体与意识上的反应速度,会越来越快。

而且还会形成“肌肉记忆”与“意识记忆”,对于不同音符的长短感受,对于不同节奏型的变化与律动,会很准确地、直接地演奏出来。

达到这种程度,身体拍子也就没必要再加了。

什么时候再加呢?当自己的视奏,遇到“卡壳”,需要慢练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