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最好的读书方法是笨办法》一文介绍了自己读书法: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在梁启超看来,世上没有什么超强的记忆力,不过是铢积寸累的笨功夫。阅读就应该抄录和做笔记。
抄录,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并且追本溯源。当然这也要求在摘录的时标注出处,比如书籍名称,页码。
做笔记,能够消化所学的知识。梁启超说:“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倒逼自己心细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笔记,写下对知识的理解,读时一字不放过,只字不差地阅读。
读书做笔记的好处我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读的文章或书籍,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甚至读完后也没有太多的印象,这基本属于过眼不过脑,更别说让知识改变自己。这背后的原因是浮躁,不肯慢下来对文字进行深度理解。相反,只要我对阅读的内容做二次加工,也就是做笔记,甚至形成文章,我就能够做到对阅读的内容有深度的理解。在写自己想法之前,我必须先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会倒逼我反复阅读原文,直到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和逻辑。做到了这一步,才算是真正的阅读理解了。
比如此文,就是阅读梁启超《最好的读书方法是笨办法》一文的读书笔记,在写读书笔记时,我反复阅读了文中几个段落,得到很多第一次阅读所没有体悟到的内容,甚至于这一奇怪感觉:“我刚刚读过此文么?”。
changelog
日更:4/100
2021.6.8 13:50-14:28 38min 一次成稿,没有太多修改。本想把如何使用读书笔记也写上,但是觉得可以作为下次日更内容,放弃了。
遵循了讲故事再讲道理的写作原则。故事就是摘抄的原文,是最好的例证。再加上自己的案例,更加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