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宜干什么呢?”
“宜喝茶?”
“不对不对~宜吃汤圆忌发呆”
好的吧,卖什么关子呢。连一颗汤圆都没得吃,回来时街上飘得全是别人家香喷喷的饭菜味,似乎还能听见热腾腾的元宵在锅里翻滚的咕噜声,好生羡慕。大概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吃元宵,而我就眼巴巴地看着。
好在一同实习的小伙伴给了好几袋她们云南的鲜花饼(yummy~)看着Emma姐姐固定每周一到的香水百合到了周五依然慵懒地开放着,八级大风把行人吹得满地找牙却也将可恶的阴霾吹走了去。
果然日子过得不那么顺风顺水,难免一个惊喜都能乐得开花www
上周看到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话。
“每当我觉得生活无望时,我会闭上眼,想象自己是行将就木的八十老翁,悔恨生命虚度,惧怕时日无多,只祈求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然后‘砰’地一声,我睁开眼,哈哈,时间倒流了,我又年轻了。要不还傻乎乎地以为自己要死掉”。
明晃晃的就是乐观心理学嘛,与其说自欺欺人,不如说拿来自个儿乐呵乐呵挺好的。
跑题了跑题了~
说到元宵,南北方是有差异的。南方叫汤圆,北方叫元宵,差得还挺多,不过我只记得汤圆是用摊开的米团来包馅,而馅基本上就只有花生和芝麻。元宵则是将馅在冷库内攒成小冰球,再放到糯米粉中,滚雪球似的滚成差不多大小的圆球即可。但它有好几种馅,除了经典款的芝麻和花生,山楂,草莓,菠萝等“黑料”款更是层出不穷。(不得不说稻香村你可真会玩,之后随大流弄个榴莲馅好了,销量蹭蹭的)
在北方同学给我普及这些之前,我的正月十五只有汤圆,我的印象里也只有外婆家。汤圆还是那个家喻户晓的爆款—“宁波汤圆”。可不嘛,它的广告曾铺天盖地霸占过好几个频道的黄金时间。每每到超市,随手拎一袋就走,完全不带想的。只不过近几年商家动了小黑心,汤圆尺寸缩水,价格还死贵,也难怪这年头物价飙得比股指暴跌还吓人。
莫名地觉得这两年的农历新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要不是稀稀疏疏的鞭炮声和央视主播们红得似火的喜庆装扮以及循环播放的年夜小夜曲bgm救场,真的和黄金周小长假没什么区别。外来务工的北漂族和学生们陆陆续续加入春运大军,北京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空城,走在街上冷飕飕的。北京土著们,要么计划一个欧洲游,要么开上个车到北戴河边溜溜弯,要么就是到海南避避寒。只可惜今年春运返程时海南海陆空交通枢纽一并瘫痪,耽误了不少人的回程吧。
要说北京没什么年味,那南宁就更没有了。一直觉得北方的过年气息是重于南方的,南宁近几年的暖冬又不停地驱逐着年味。若是突发奇想,去寻回那种特殊的过年记忆,恐怕是要跑到偏僻一些的北方小镇上,点一束爆竹,挂几盏灯笼,穿着厚厚的棉袄,和家人,挂福字,炕上,听雪。最好,把外婆家搬过去~
正月十五,我们一直在外婆家过。一大桌子的菜大家一定会剩很多,宁愿留之后几天当剩菜慢慢啃,为的是留肚子就着糖水吃汤圆。汤圆告一段落之后就是闹花灯。以前公园里还有花灯节,各式各样的彩灯装饰成十二生肖的模样伫立两旁,灯火通明的暖黄色光源掩映在小孩子们的瞳孔里,蹦跳的身影带着花灯窜来窜去,太喜欢看那些个红彤彤的小脸庞和上扬的嘴角。末了,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黑夜上空交舞着变。现在的公园年前年后一个样,特别是免费对外开放后,再也没有人有心思去策划这些引人耳目的玩意。时代在变,人们的口味在变,就像舶来品早就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一样,当年哄抢的人群一哄而散,散得踪影全无。但有一点我能肯定,每年的正月十五,外婆家的暖色调和下锅的宁波汤圆从来没有变过。
元宵节=外婆家+宁波汤圆+花灯+雪条这条等式也永远守恒。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还同。
(啊以前玩的纸质花灯长这样,里边放燃烧着的蜡烛。有一次不小心弄倒了,险些酿成火灾,差点免不了老妈的一顿骂😬🙃)
昨晚在昏暗的灯光下草草写写,心心念念家里的汤圆 ,念着念着就睡着了😖。
送你们一碗下图的汤yuan圆xiao吧,补祝元宵节快乐~ 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