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伙伴们,我来啦,今天不灌鸡汤,讲干货。小板凳准备好~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正在准备明天的工作汇报,一位朋友打电话过来兴致勃勃约你周末出去哪里玩,你刚好想去爬山,于是放下工作汇报,一边跟她聊着计划一边也扒拉着今天的午餐。
这时微信收到一条消息,你顺手点开,原来是妈妈问你跟相亲对象聊得怎么样,你一边回妈妈消息,一边也跟朋友聊聊相亲对象。
挂断电话之后,再回到工作汇报上,你发现完全不记得刚才的思路是什么了,脑子一片空白。
是不是这样,好像每天都很忙,但是晚上回去躺在床上也不知道白天忙什么,反正就是忙活了一整天,依然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时间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所以抓住2020年的尾巴,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工具方法,管理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今天第一篇干货就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
01 背景:
弗朗西斯科· 西里洛在1992年创立了《番茄工作法》,但若从头说起,则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他大学生活的头几年。
他一度苦于效率低下,作业做不出来,学习学不进去。
于是他和自己打赌,下猛药,狠狠鄙视自己说:“我能学习一会儿吗?真正学上10分钟?我得找个计时教练,谁来替我掐表呢?”
后来他找到了,是一枚厨房定时器,形状好像番茄。就这样,他邂逅了番茄钟。
02 番茄工作法原则:
一个番茄钟共30分钟,包括25分钟的工作时间和5分钟的休息时间;
每完成四个番茄钟,就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息,大约15-30分钟;
一个番茄钟是不可分割的,一旦开启就必须坚持到底,不存在半个番茄钟时间;
如果打断,就视为此番茄钟作废;
如果一项任务估值大于5-7个番茄,那就需要将这项任务分割为更小的任务;
一个番茄钟接着一个地做下去,就会做得更好;
番茄钟不要用在假期和休息时间,好好享受休闲生活。
03 番茄工作法优点:
减轻时间焦虑
提升集中力和注意力,减少中断
增强决策意识
唤醒激励和持久激励
巩固达成目标的决心
完善预估流程,精确地保质保量
改进工作学习流程
强化决断力,快刀斩乱麻
04 番茄工作法的五个阶段:
计划:在一天的开始,从活动清单中提取最重要的事情,填写到“今日待办”表格中,并预估所使用的的番茄钟数;
追踪:在一天的工作里,记录好过程指标,例如计算中断的次数,计划外事件等;
记录:在一天结束时,将当天收集到的数据归档,写入“记录”表格,如果你跟踪了中断次数,就把中断次数写下来;
分析/ 处理:从原始记录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比如计算在每个25分钟内,平均遇到几次中断;
可视化:将收集到的信息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从中找到改进流程的机会。
05 具体番茄工作法:
列出近期的“活动清单”,可以按照月或者周进行规划;
每天早晨依据近期“活动清单”建立“任务清单”,逐项写在列表里,并预估完成每项活动所需要的番茄钟数;
选择一件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去做,设定你的番茄钟,时间是25分钟;
直到番茄钟(计时器)提醒,停止工作,并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画个“X”;
离开你的工作台,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或者闭目养神等;
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一直循环,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划掉。接下来再处理另外一件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
每4个番茄钟为一组,停留较长时间的休息,一般15~30分钟。
如果在某个番茄钟进行时突然被打断,例如你想到要做某件事情或者有人找你:
非得马上做不可:
停止这个番茄钟去处理事情,并宣告这个番茄钟作废(哪怕只中断了5分钟),结束后再重新启动这个番茄钟;
不是必须马上去做:
1、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标记一个逗号(表示打扰)
2、把这件事记录在“今日任务清单”的另一列表里(标记“计划外事件”),然后继续完成番茄钟。
当然,具体方法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番茄工作法的特性之一是自我调节,我们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个人流程。
但是在调整之前,请务必坚持使用2个星期。
每天要做以上5个步骤回顾,在一天的开始进行计划,工作过程中对25分钟周期循环进行跟踪,在结束时进行记录、处理、可视化。
更了解自己,才能在自我调节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现实情况的工作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工具需要勤加练习才能掌握。相信熟练使用番茄工作法之后,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一定会有火箭般的提升。
当然,时间管理还有很多工具和方法,例如:三只青蛙法、晨夕日志九宫格法、四象限法、PDCA循环法,等等。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关注我的VX公众号【青青青宛】,后续会逐一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