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紧挨着,有的年份这两个节日就只相差一两天,有的年份最多相差可达10天左右。恰在这两个节日前后正是白鹿原上的秋忙时节。
秋分已到,玉米虽说个儿长得亭亭玉立,到底失却了曾经的娇颜,已经变成了憔悴的老太婆了。玉米须也由曾经鲜红娇美的颜色变成了红褐色。玉米棒子也换了着装,由翠绿换成了毫无生机的淡白色。大多数棒子里的玉米粒变硬了,指甲再也掐不出白水来,这说明玉米棒子老了,不能煮着吃了。人们马上就要扳它了。
黄豆杆上面的叶子也变黄了,上面的豆荚结的很繁。个个像即将临盆的孕妇挺着圆鼓鼓的肚子。
谷子脱了绿装又换上了黄马褂。又长又粗的谷穗谦卑地低下了头,这表明它已经成熟了。不过,现在没人再种谷子了,嫌锄谷子麻烦,碾打也麻烦。
田野里开始出现农民忙碌的身影。人们穿梭在玉米地里,用双手拨开玉米叶子的阻拦,嘎叭嘎叭地在扳玉米。扳玉米是需要穿长衣长裤的,否则,胳膊腿会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红印痕的。如果身体再渗出了汗水会蜇得人很疼的。
小孩子也闹着要跟着父母到地里去,其实他们也帮不上啥忙,只是在地头玩耍。稍大点的也硬是争着要扳玉米,但他们也是猴子扳玉米,扳一个,挟胳肢窝,再扳一个,结果是扳一个掉一个。他们只是出于新鲜和好奇,往往是帮大人的倒忙,可大人又阻止不住。看着孩子的憨态,还是挺开心的。
论理来,玉米生长周期短,底肥施足,定苗拥土后就不用管了,就等着三,四个月后收玉米了。而且玉米价并不比小麦低多少,产量还高,挺划算的。但秋作物活路繁杂,收获费时费力。程序比较烦琐。
每家院子里都堆满了玉米棒子,黄豆小豆。精壮劳力白天主要是收拾地里,砍玉米杆,拔黄豆小豆杆。赶霜降前必须腾出地,种好小麦。有人为了快和省力气,就用草镰割玉米杆和豆杆。
实际上这种偷工取巧的办法都是有弊端的。首先种过秋的地里到处都是玉米杆和黄豆杆的根,很不平整。其次,黄豆杆根部有粒颗状的根瘤菌,可以肥田。但需拔杆才能使根瘤菌颗粒破碎,达到肥田的目的。如果用草镰割,根瘤菌在地里不能破碎,也就起不到肥田的目的。
过去砍下的秸杆主要用于烧火做饭,或是把这些作物秸杆粉碎后当作养猪的粗饲料。现在农户烧火做饭用的是电和煤气。以后农村还会通天然气。邻村有的奶牛养殖户专门在这季节收购玉米杆。这可是互利好事,既为奶牛越冬贮存了充足的饲料,同时也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问题,得以废物利用,而且农民还多少能增加点收入。
老人也不闲着,除了做饭作好后勤,稍有空闲就坐院子不是剥玉米壳,就是捋豆叶,折小豆荚。
到了晚上,拉上明晃是的电灯,一家人围着玉米棒子堆,边拉着家常边剥着玉米壳。剥掉外层又老又硬的壳,再去掉紧贴玉米粒的嫩壳,留下四五页中间又软绵又有纫性的壳,然后四个或六个拴在一起。
活干到中途,人就会有点饿了,这时会端出一盘月饼,每人吃一两砣,喝杯热茶。或是端出热气腾腾的煮玉米,还未入口,香甜的气味就扑鼻而来。这么大的棒子堆,从里面总会挑出一些嫩玉米来。咬一口,嫩嫩的,越嚼越甜。越嚼越香。
等到全部剥完了,在院子选个向阳的地方架起木头架子,把带系的玉米棒子架起来。或是在树的大杈丫上架起来。等到有了闲暇时间再取下来剥成玉米粒。稍晒一下就干了。
中秋节,新女婿需提上烟,酒,灌头食品等四色礼去老丈人家行门户。正好赶收秋,新女婿这就有了好好表现的机会,至少这一天要帮老丈人干活了。除非老丈人家不缺劳力。天黒收工后,丈母娘会高高兴兴地给新女婿捧来一碗荷包蛋。
可是,现在种地不如打工,种粮不如种经济作物。种玉米的人越来越少了。一部分农民把地租出去了,外地人已经种上了松树。农民不用投资,不用操心,比种地还划算,而且还可了无牵挂地在外打工。
白鹿原上从古到今主要就是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地方,或许再过几年,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小麦,玉米,黄豆,小豆,谷子这类农作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