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你过得好吗?我没有外出,但也没闲着,逛博物馆、逛书店、看电影,还有最最重要的,进行了一次家庭收纳。
收纳的过程是先将物品集中归类,然后把「不心动」的东西扔掉。对于我个人而言,物品归类是强势,因为自己平时就喜欢把同类东西放在一起,而且我家的物品,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用完归位,方便下次使用。但是,我也有不擅长的,就是扔东西,感觉很心疼,学了心理学之后明白,每个人都是厌恶损失的,害怕失去。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我想到的解决方案:少买东西,不囤积。现在淘宝这么方便,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所以,我会把想买的东西放在收藏夹(不是购物车),如果放在购物车,看见不买,就总会惦记着;而放在收藏夹里,过几天冲动劲儿消退后,也就记不起来了。实在急(xi)需(huan)的物品,再购买也不迟。至于如何界定「不心动」,我觉得吧,要看心境。毕竟是自己精心布置的家,很难一次就彻底断舍离,很多物品,都有属于它的记忆和感情。或许我们可以温和一些,循序渐进地进行。有一点需要想明白,收纳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清爽,而不是更痛苦。
做自己--换位思考
忘了什么时候,看过大姐的一个视频,讲的是上身法。大意是大姐遇到一个什么事儿的,会想到梁凤仪,去想如果自己是梁凤仪,应该怎么处理这事,然后就坚持下来了。那时候,自己的悟性较浅,根本没有理会。
身在服务行业,研究最多的就是Empathy。记得几年前,我问我的老领导,如何理解Empathy?他说Empathy就是换位思考,你是政策的制定者,但也要站在执行者的角度,想问题。我和这个老领导干过五年,很多本领都是他不耐其烦教授的,尤其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自己想不出答案,就会虚心地向他请教。就在前段时间,自己又遇到困难,心里第一个想到,就是去问他,可惜他现在已不和我一起工作。于是,我就在想,如果这件事落在他身上,他会怎么处理?我很了解他,于是按照他的逻辑,把这件事重新梳理了一遍。我意识到这件事,虽然有难度,但还是可以克服的。把事情想明白后,心情舒畅很多,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用的方法,不就是大姐提到的上身法吗?有很多事情,因为各方利益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的确会存在偏差,就像走迷宫,在迷宫之中,很容易走到死路中去。但是,通过换位思考,站在更高层面,俯视全局,或许会看到更多出路。
得到产品课的梁宁老师说: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是一个公务员,你在和他打交道的时候,就能明显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我们会被各种角色所捆,彼此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角色的对接,很难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所以,想要跳出角色的陷阱,避免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
同样,换位思考,也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我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之人,总是替他人着想。对孩子,更是如此。为为当然能捕捉到我的性格特点,知道我心肠软,然后就利用花言巧语,和我「讨价还价」。可在爸爸面前,她就会更遵守规定,因为她知道爸爸不好讲话,做事一板一眼。就在前几天,为为很晚才起床,然后拖拖拉拉,边听故事边洗漱、吃早饭。早饭后,她还想玩一会儿再练字,但爸爸说不行,于是,为为二话没说,开始练字。我原本还想帮她求情,结果看得目瞪口呆。后来,我意识到了,在关键问题上,自己不应该妥协让步,得过且过,那不是疼她,而是害她。于是我就想,下一次,在答应之前,先想一下,如果爸爸在,他会同意吗?当他的教育方法比我好时,我就应该虚心采纳。
与他人--抱团学习
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成长历程,内在动力是一方面,同伴的鞭策则是另一方面。15年接触霖霏妈的亲子英语妈妈群,打开了亲子阅读之门。16年,接触九型人格和正面管教,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理解力不足。很多内容只会照搬,理解得不够深入,很难融会贯通,还有自己会受情绪的影响,稳定性偏差。于是,我开始把重点转移到认识自我和管理自我方面。那一年,鞭策自己进步的是月总结小组,通过每个月的复盘,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17年,加入了得到的交流群和Susan理性知识分子社群,结识了几位牛人,在TA们的带动下,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多元。
所以,18年,我觉得自己还是要加入新组织,结交新朋友,一起努力,精进自己。
找不足--缺乏洞察人性的同理心
我愈发觉得,光说不练假把式,脑子里有再多的想法,无法落地,都是白费。所以,18年,我特别想真真正正地参与其中,认认真真地做一些事情。通过做事,发现不足,获得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同时,多看一些电影,因为很多事情,自己碰不到,理解起来受限制,而通过影视作品,有了代入感,把事情或人物还原到情景中去,理解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
总结这个月最大的感悟,就是明白自己需要一颗心,一颗洞察人性的同理心。理解自己和他人,努力去挖掘细节,建立连接,最终交付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