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孙》读书随笔 20180403
我们还发现,每次的旅行中也罢,文化之旅中也罢,一个人是否能拥有这次机会,和下次机会,以及下下次机会,甚至一生的机会,都取决于他当下的行为。当下的行为决定着未来。所以,我们对一些朋友都会提出忠告:要珍惜每一个和你相遇的人,要珍惜每一次给你提供的机会。
——摘自《匈奴的子孙》 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昨天晚上身体有小小的不适,便早早的入睡了。虽然昨晚没有写读书随笔,但我觉得无条件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对的。我虽然不是属猴的,但我的性格中从小就有一种很及急躁的东西。或许,您从我的表面看不出的急躁的性格。还好,我算是有自知之明,从小到大算是比较了解自己的。所以,从小就会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急躁的性格。雪师也一直教导我,要从容,慢慢来,不要急……其中有一句最经典的话便是,急什么急,我们又不急着去死。呵呵,这句话不知点醒了多少跟我有着一样毛病的人。
有目标是一件好的事情,如果能从容的走向目标,或许就是一件美好的的事情。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收获到许多美丽的风景。可以好好的珍惜身边遇到的人,珍惜那一些美好的相遇。毕竟,有些路,只能走一次。今晚的这篇读书随笔记是《匈奴的子孙》最后一篇读书随笔,严格的算来,从第一篇写到今天,我一共历时了三个月。这是我活到近三十年来第一次写完一本书的随笔记。现在回想,我都想为自己点个赞。从最开始的几百个字,到现在的几千个字,许多朋友都说我是从数量到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变化。其实,数量与质量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变化是在我的内心之中,写读书随笔真正收获的人也是我自己。在慢慢的读书,慢慢的跟随着雪漠老师一行人踏上西部那块土地的过程中,我想起了许多过往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故事,我想起了生命中那些无数个感动我的场面,忆起了那一个个温馨的细节。只有静下来读读书,回忆回忆过往,然后将心寄托在文字下,一点点的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心静了,灵魂安详了,人就知道该怎么活了。
上周读书会的主题是有关亲子互动的,内容是“珍惜与孩子共度的时光”。在大家的分享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目前还没有孩子的朋友,会说起自己家的老人,说着说着,会发现老人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孩子。大家从“珍惜与孩子共度的时光”聊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不单单是孩子与父母,我们只要还活着,就会有着情感。人的一生面对不同的人,就会有着不同的情感,每一种情感都会代表我们不同的经历。父母、伴侣、孩子、同事,朋友等,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的生命发生着共振。只有体会到与每个人这段来之不易的情感,才会懂得珍惜。珍惜每个人,珍惜当下。传统文化一直提倡我们活在当下,活在每一次的呼吸间。这是对的,无论身边的那个人是谁,你的生命是在流动着的,对方的生命也是在流动着。大家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或许是死亡。所以,能珍惜的只能是当下。
雪漠老师一行人从岭南到西部,从西部到岭南。他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最终的回归点都逃不过那个“珍惜”。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段旅途,那么,我们既然还活着,就是还在旅途中。回望走过的那段路,无论发生过什么,即便是有不愉快的,但能令人回忆起的,总是会夹杂着一份温馨。人生的本质就是苦,活着总是有几分不容易。无论跟哪一个上了年纪的长着聊天时,总能发现他们的一生都是有血有泪的辛酸史。即便如此,当他们走到了人生的黄昏阶段时,在夕阳西下里的他们,依旧是乐呵呵的回忆着往事,珍惜着那还有一口气的生命。
走到而立之年的边上,才会领悟到生活的那一点滋味。这滋味没有了青春期的酸涩,有的更多是有血有泪。慢慢的发现了生活对我而言的意义。那便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要做一些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活着,好好活着,好好的珍惜活着的这段人生旅途。从岭南到西部,从西部到岭南。我又在岭南读完了《匈奴的子孙》,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切换,有时真让人忘了自己,忘了虚实。或许,这就是在路上的味道。借用下雪漠老师在《匈奴的子孙》中最经典的那句话来对这本书的读书随笔收尾吧。“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在路上,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
写于2018年4月3日广州帽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