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理解到「复利」的价值,是在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复利表」:
在生活中,我没有遇到太多用我那个40美元的计算器和那张破旧的复利表不能解决的问题。 - 芒格
芒格对「复利表」的推崇无以复加,后来随着自己的思考,渐渐对「复利」有了愈发深刻的理解,「复利」确实是一个价值巨大的宝库,值得非常认真对待
为什么要重视「复利」
我见过不少人都在过「啃老本」的生活,由于良好的教育和过去的积累而具有较多的资本,但是在工作了5-8年以后,突然意识到自身的竞争力已经开始匮乏,年轻人有空杯的心态,既聪明又有干劲,顿觉「大事不妙」,使劲浑身解数也已经「回天乏力」了
忽视「复利」的存在,就如同忽视「终生学习」,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根本性的改观,但是如果从本源上无法认知到「复利」所具有的价值,那么你非常有可能会在很长的时间之内徘徊于同一水准
充分的理解「复利」,运用好「复利」,也许是一种不错的变革人生的方法,这个数学公式,可以帮助你更直观的理解「复利」的价值:
对「复利」的普遍误解
对「复利」最普遍的误解,是把复利的「指数性」理解为了「线性」,通俗点讲,就是把「每天反思一遍自己的努力」简单理解成了「每天努力一点点」
如果你计划一段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每天完成一部分,这样的简单分拆是不会让你体会到「指数性」进步的,你需要的是把过去的所有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有效的反思:
- 余下的工作是否值得做?
-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完成余下的工作?
- 如果把这次积累的经验更好的运用到下次的工作中?
- 这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后如何解决?
- 后面几天的工作是否有需要重新计划的地方?
两者的差别是:必须把过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仅仅基于过去的某个计划,所以你所说的「努力」「精进」「上进」,真的足够吗?
很显然,「计划」+「执行」是线性的,「反思」是指数的
一个尽可能恒定的「目标」是关键
许多缺乏自我意识的人,都不能将自己恒定于某个确定的目标,经常会受到环境和格局的牵制,遇到什么喜欢什么,看到什么要什么,人生中无处不充满妥协,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设定出优秀的目标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生活,会让结果变得非常糟糕:
人生的某个时刻,忽然会有一种懵懵懂懂中被驱赶着的感觉,仿佛一种「焦虑感」萦绕于心,令你窒息。这种时刻往往是人生中的关键时刻,需要停下自己,回望一下过去,用心思考一下,自己未来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意义
PS:如何找到一个恒定的目标呢?
- 寻求优秀的指导
- 广泛的阅读和学习
- 学会反思
持久的努力才能享受「复利」
在恒定的目标下,围绕目标投入更长久的时间,才会让你获得「复利」价值:
努力更久收获更大,这个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需要铭记的是,在事情开始的阶段,「保持节奏比发力更重要」,开始的时候发力不用迅猛,要围绕「保持节奏」这个目标进行,在节奏稳定下来以后,再选择发力,甚至取舍
「复利」积累过程中的跃迁现象
在我接触的所有人当中,有非常明显的阶层现象,层级之间的间隔是如此巨大,仿佛有一个跃迁条件,大幅度的拉大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孙正义在美国的时候,用每天发明一样东西的方式锻炼自己,最初的几个月内,他每天都能实现发明一样东西的目标,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任何创意。于是孙正义展开了逆向思考:“设计’发明方法’”。随后,他便提出了“组合卡片”的发明方法
在孙正义的跃迁过程中,下层的每一项具体发明就不再那么重要,而上层的「发明方法」则进入了复利提升的阶段,实际情况中的跃迁情况,可能比上面的公式中的数值更加夸张
用什么方法积累「复利」
原则:目标恒定,高频反思
「反思」是「复利」价值提炼的关键,所以要做到「矢志不移,一日三省」,在生活在中的运行可以是写日记,在工作中的运用可以是写工作日志,在学习中的应用可以是写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让自己逐渐积累「复利」
关于「反思」的方法论,推荐《零秒思考》《学会提问》《高绩效教练》《奇特的一生》这四本书,都可以帮助到一个人进行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