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史崔勒基的人生感悟力作,通篇以三个人与主角对话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书主人翁约翰,驾车迷路于荒凉的路上,在车即将没油的午夜,偶遇一家名叫“你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并结识了咖啡馆的老板迈克、女招待凯茜和老板的朋友安妮。在那里,他依次被问及三个关于人生的重要问题。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来这里?”
可以说,围绕这个问题的探讨贯穿了全书。
当女招待员凯茜第一次问约翰这个问题时,约翰只是说,他迷路了,并且很饿。于是他翻开菜单,准备点餐时发现背面写着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在凯茜的引导下,约翰开始代入自己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来这里?“
他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与咖啡馆无关,而是在问一个人为什么存在。
约翰明白:如果有人想出自己来到这世上的目标,那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一切他想做的事。当一个人弄清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的“存在意义“(Purpose For Existing),简称”PFE“。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可以为了实现”存在意义“做十件、二十件甚至成百上千件事,这样他的生活满意度就会很高。
可现实中的很多人,存在于这个世上只是为了回应他人的期待,比如家人的建议、文化环境的压力和别人的看法等,那些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往往就会很低。
因此,人生的首要关键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PFE),也就是自己究竟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明白了这点后,约翰继续发问:“如果我弄清了自己的存在意义,那到底怎么做才能实现它?“
凯茜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反问了他一个问题:“假设你喜欢造车,决定把造车当成自己的生存意义,并准备实现这个PFE,你会怎么做呢?“
约翰想,那当然是去读很多关于车的书,去参观生产车的工厂,向有造车经验的人学习,去找一份组装车的工作等等。
这么一想,约翰明白了,要想实现人生意义,那就必须要探索和迎接与PFE相关的各种事物。
可是,现实中的很多人,每天几乎都在做相同的事,都在重复大多数人在做的事,而往往做大多数人在做的事并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接着,凯茜向约翰讲述了一个“绿海龟“的故事。
在夏威夷海滩浮潜时,她看到一只绿色大海龟在身边游着,时不时划动脚蹼,更多时候只是在水中漂着。尽管它看起来游得非常慢,凯茜依然无法跟上它的速度,总是被绿海龟甩远。
几次之后,凯茜终于发现,海龟的动作一直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行进方向相反时,海龟便会浮起来划水,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向海洋方向涌起时,海龟才会加快划水速度,乘着海浪的”东风“飞速前进。
而凯茜则不懂得遵循海水方向,从始至终都在划水,一开始还能超越海龟,但在反方向的海浪中,越用力游越疲惫不堪,等到海浪前进方向再次与她的游泳方向相同时,她却再也没有足够的精力顺势向前了。
这个故事令约翰深受启发,他明白了,要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实现自己生存意义上去,而不是被其它琐事干扰。
然而,很多人并不能领悟这一点,依然会在参与可有可无的促销、玩手机、逛街等“反向浪“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此时,咖啡馆的老板迈克走上来。约翰赞赏之余,问了迈克一个问题:“这家店的饭菜口味这么棒,开在别处一定会赚大钱,可为什么要开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于是,迈克跟他讲了商人和渔夫的故事。
故事很老套,讲一个商人在遥远的村落,遇到一个很开心的渔夫。渔夫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和妻儿一起吃早餐,然后送孩子上学,接着去打鱼,捕到够全家吃的鱼就收手,吃完晚餐一家人则在海边散步游泳……
商人很惊讶,问渔夫为什么不尽可能的多捕鱼,这样就能把多余的鱼卖了,然后用挣到的钱买几艘船,雇其他渔夫捕更多的鱼,让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等退休后,就有足够的金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没想到渔夫反问他:“可我现在已经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为什么要等到退休?“
是啊,约翰沿着渔夫的思维提出疑惑:退休是将来的事,很多人明明能够马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却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准备工作上,都花在了赚更多的钱上,这到底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老板迈克叫来他的朋友安妮。
安妮是广告圈有名的高管,她直言不讳地告诉约翰,这个问题的一部分答案就在于人们日常接收到的广告信息中。
无处不在的广告,其真实的意图在于让人们相信,只有拥有他们所宣传的那个产品或服务时,你的人生才会更好。
这就使人们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于那些广告产品上,从而慢慢陷入财务困境,需要赚更多的钱去不断地购买商品。
想想看,这世上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人生浪费在一份根本不在乎的工作上,只是为了赚钱去购物,幻想着商品能够带来安慰。
可他们买的东西越多,为了挣钱而工作的时间就越长,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吧:你快乐吗?你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吗?你满足吗?
所以,每个人都要想清楚,某样东西是否能让你的生活更圆满,应该由你自己说了算,而不是广告和别人的看法。
想明白后,你就会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慢慢开始改变,开始每周为自己多留一些时间,不再用“物质“奖励拼命工作的自己,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比如读一本热血沸腾的书,出门远足或运动……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放在喜欢的事物上的精力越来越多,自己也就会越来越满足。
讲到这里,安妮突然指着菜单背面的第二个问题发问:“你害怕死亡吗?“
生活中的很多人,会慢慢意识到剩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害怕死亡降临,害怕再也没有机会去做想做的事。
然而经过一整夜的自我探寻,约翰有了全新的思索:
“如果人们弄清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并且已经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实现了自己的PFE,那他就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到这里,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生问题:“你满足吗?“
约翰想,只有当弄清自己为什么存在,并且开始为这个存在意义做出实际努力后,才能感到满足。
可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也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找不到和目标相关的工作,该怎么办呢?或者,要是想做的事被别人嘲笑或看不起,又该怎么办?
这时女招待凯茜让他回想一下身边有没有充满干劲、全力以赴做事情的人,他们是否被看不起,是否难以找到工作。
答案是否定的。
几乎所有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都热情高涨,求知欲很强,从而越来越专业,这样的人又怎会找不到工作呢?
至于究竟能赚多少钱,这又回到那个“商人和渔夫“的故事中了,即便没有赚太多钱,他们依然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做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就没有要”逃离“的压力,对金钱的欲望也会降到最低。而当人们面对那些正在努力实现自己PFE的人时,总会被他们的激情和自信所感染,从而想要主动帮助他们,这也是那些人运气往往不错的原因。
约翰问老板迈克,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都不去追求自己的PFE?
迈克解释说,很多人从没想过自己的存在意义,有的人想过这个概念,但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所谓的PFE,有的人因为成长环境或宗教信仰,不认为自己有权利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PFE,有些人不认为只要相信自己、只要去做,就能实现PFE,他们不相信这个过程有这么简单。
迈克讲了一个客人的故事。这个客人多年来总梦到,自己要打一杆非常难打的高尔夫球。他说,他在现实中并不擅长打高尔夫,在梦中,他越练习挥杆,越紧张焦虑。直到某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把球捡起来放到别处再打,并没有什么超级难题,除了他自己,没人在意他击球的位置。
同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因外在条件,而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我们要积极地选择人生之路,要学会移走人生中难打的高尔夫,不管别人让我们相信什么,不管我们在广告中听到什么,不管我们对工作的高压有什么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
本书的末尾,约翰问了迈克最后一个问题:“那么你是因为什么契机,才在菜单上放了这些问题?“
于是迈克讲述了他的哥斯达黎加旅行经历。
在那之前,他过着异常忙碌的生活。一个暑假,他与朋友一起前往哥斯达黎加放松,被那里绝顶美妙的经历和壮观的海景所吸引。他望着眼前的美景想,过去的自己,为了以后的“好日子“,每时每刻都在计划中生活,而原来只需要坐几个小时飞机,再走几条泥路就能抵达天堂。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压力、焦虑、胜利和失败都微不足道。如果人类以为重要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那什么才是重要的?想明白之后,他来到这里开了这家咖啡馆,并放上了这些问题。
多年来,这家特别的咖啡馆不仅启迪了主人翁约翰,也在不断启迪着陷入生活迷惘的人。只要看到这本书,走进那个午夜,进入它所架构的世界,人们就会明白,每个人的人生中其实都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用一生追求自己的生存意义,另一个就是活着。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选择,有人小时候就已经做出选择,有人要长大一些,还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出选择,没人能帮你选,只能自己来。
你将活出怎样的一生?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活出幸福、满足的一生,。
茫茫人海,繁花绽放,活出自己的腔调。(2024/1/16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