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剑 何去何从
爱与恨情难独钟
我刀 划破长空
是与非懂也不懂
我醉 一片朦胧
恩和怨是幻是空
我醒 一场春梦
生与死一切成空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恨不能相逢
爱也匆匆 恨也匆匆 一切都随风
狂笑一声 长叹一声
快活一生 悲哀一生
谁与我生死与共
——周华健
站在如今的时间坐标上回望,那时的市民生活,其实已经深刻迈入了解构主义时代,但大多数人并不自知。
这也在客观上导致,后来的我们,对于叙事模式和情感线索的理解,逐渐出现了分水岭。
所以,我不得不把那时的一些经历与感受,以支线剧情来呈现
……
神通广大的表哥,带来的并不是后续小人书版的《倚天屠龙记》,而是直接升级成了线装版的大部头小说。
从那时起,我的金学研究生涯,开启了全新的、也是最原汁原味的模式——阅读完整文字版。
小屁孩儿的成长轨迹,在18岁之前,大多与家庭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我后来才逐渐明白的。
因此,至今回忆起那段时光,嘴角都会微微上扬,不自觉地流露出温暖笑意
……
暑假里,我和表哥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汾河西岸的外公家。
那是太原一家老国企的职工家属区,左邻右里大多相熟且热络。
外公是那种帅了一辈子的男人,有型有款、利利索索,走路时的背影,像极了那时红遍大江南北的郑少秋。
外婆温婉贤淑、勤俭质朴,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笑起来让人如沐春风,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把一家老少照顾地细致周到。
暑假里,我和表哥呆在外公家消暑。每天一大早,只要天气好,外公都会带着我们去汾河岸边的坝堰上晨练。
说是晨练,其实更多时候,是外公在坝堰上散步,我们小哥俩则在树丛、野地里追跑玩闹,捉蝴蝶、逮蚂蚱。
太阳升起,汾河上波光粼粼、瑞彩千条。岸边的花草林木,也都染上了淡淡的金色。
外公一声招呼,“回家吃饭喽!”我们小哥俩就颠颠儿地跟着往回走。
一到家,外婆总是把早点准备得妥妥当当,豆腐脑儿、油条、小米粥、花卷儿、小咸菜……每天都不重样儿,好吃到飞起~
吃完饭,暑假作业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但我每天有个重要的功课——背诵唐诗三百首。
到不是我有多么热爱,而是老爸跟我打赌,背到指定的额度,就给我买支气步枪。
那个年月,在大商场的运动用品柜台,猎枪、气步枪、发令枪、信号枪……还都是属于运动器材的范畴。
想赢,还真得下点儿功夫。因为不仅要背原文,还要把下面的注释和现代汉语译文都背下来。
作为对自己的犒赏和鼓励,我每背完一个篇目,就会捧起《倚天屠龙记》,津津有味地读上几页。
说来也巧,算起来,这部小说可能是我金学研究中介入模式最多的。文字方面,早年各种非正规渠道流通的版本看了七七八八,后来又陆续读了三联和广州的版本;电视剧方面,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六、七版;电影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李连杰、邱淑贞和张敏,说起来,至今对张敏回眸一笑时的那句“大都见”念念不忘;至于其他连环画、小人书、广播剧,更是不胜枚举,就算是衍生的周边吧。
同为香江四大才子的倪匡先生曾评价说,“《倚天屠龙记》是金庸作品更趋向浪漫、趋向超凡不羁的转型之作,这可以从金庸作品在《倚天屠龙记》之后又奔向另一高峰得到证明。《倚天屠龙记》不但是金庸作品更趋向丰富想象力的一部力作,也是感情上更浪漫的一部力作。”
这个论断,我是十分信服的。
《倚天屠龙记》故事核心是“明教”,明教人物众多,一个一个介绍出场,直到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才总其成,其间过程繁复,头绪万千,但是一点点写来,有条不紊,组织结构之佳,在任何小说中,皆属罕见。而在这个基础上,光明右使范遥的出场,就更显出创作者的隐忍坚毅、石破天惊。
男主角张无忌,在各路评论者的眼里都是颇具争议的。很多人都说他身上充满现代渣男的纠结与矫情,但在我看来,那更像是一种集大成者的“中和”。
出生之地名为冰火岛,这不仅是说这个岛屿是身处北极冰海中的一座火山岛,更暗示了未来主人公张无忌的性格:冰与火的中和,即温暖宜人。
作为武当名侠张翠山与天鹰教“妖女”殷素素的儿子,他身上流动着的血脉,亦是正、邪两派的中和。
按照金庸小说惯例,主人公最突出的武功技艺,常常是他性格与人生的最好说明或补充。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杨过的黯然销魂掌,无不如是。那么,张无忌的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和太极拳、太极剑,当然也就应该是主人公性格最重要的提示:第一种神功代表张无忌的热血和赤子丹心,而后的神功都是对乾坤阴阳的中和与圆转。
张无忌出道江湖之后,最大的行为目标就是要在以六大门派为代表的正派集团与以明教、天鹰教为代表的邪派集团之间充当和平使者,谋求正、反之“和”。
因此,这也就注定了,他这个从海上而来的男人,必是那个江湖与时代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