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影院巨幕重温了《阿凡达》,时隔近一个年代,再看这部经典,感动我最深的是那句I see you.
尤其是最近学习《非暴力沟通》《你是孩子最高的玩具》《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第三选择》《正面管教》这些看似育儿实则讲高级智慧的书。
我更加能体会到,能“看到”一个人是多么难得,这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如果你在乎一个人,请首先看到他(她)。
多少跟妈妈的矛盾都源于我们上来就相互评判,少了被“看到”。
最近的对话:
我,“最近工作很没劲。同事都离职了。”
妈,“你一定要…,你一定不能….你要注意…当年我…”
聊天结束…
妈:“我同事最近高血压跌倒把面部都摔骨折了…我猜他有可能是喝酒摔了”
我:“你多看点积极正面的,别每天都一直想着不好的事情。”
聊天结束…
第一段对话,妈妈没看到我最近工作的焦虑,她急于在对话中给出意见。
第二段对话,我没看到妈妈对自己的担心,对她是不断否定。
因为没有“看到”对方,很多的关系越来越微妙,表面的关心,实际的评判、指责、管理,权利之争…
说什么性格不合,其实只是你没有看到对方。而I see you 是一种共情,换位思考,正视,花点时间慢下来…
就好比我跟老公说,我昨天看到蟑螂,做了个噩梦。
老公回复蟑螂有什么可怕的,我在深圳天天看到。
聊天结束…
我感觉自己没有被“看到”,只是被“评判”了。
我希望被看到,我希望他能看到我的害怕。
而对于小小的孩子们,被妈妈“看到”更是尤其珍贵。
小孩子哭了,哭的歇斯底里。
他爸一般都是贿赂哄,别哭了,爸爸给你买玩具。
他爷爷会放任型,哭吧,哭哭就不哭了。
学完那些书,结合我自己的感受,还是那句“I see you”.最深情。妈妈看到你哭,感觉你很难受,很委屈,很伤心。
最近每次三岁小吉哭了,有我不停的“看到”他,抱抱他,慢慢就情绪平稳了。
最近我也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跟孩子一起观察书、动画片、现实中人物的表情,有的是哭,有的是笑,有的是愤怒,有的是惊喜…让孩子们来识别这些画上的人的表情,跟他们一起看到对方…感受对方…这或许是慈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