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从三级拆书家踏入拆研班时,早就听说这是一个内卷到不行的场域。但从 2024 年 6 月 3 日拿到三级拆书家认证那天起,我就没放下过对拆研班的念想 —— 就像知道山顶有好风景,哪怕路陡,也想往上攀。
从 2024 年 8 月开始,我就追着紫凌老师问 “啥时候开班”,问得自己都不好意思。直到 2025 年 4 月 27 日,双红老师直接把报名链接甩我微信上:“小丹,拆研 26 班能报了,赶紧!”
在拆研班报完名那天,班级群刚建好,我和林文杰老师、张思思老师、绿雪老师、栗子老师、兰兰老师、文子飞老师、云柚老师,一起组成了超能战队。我们像一群攥着半张地图闯进旷野的人。前路看不清,但每次抬头,总有人手里举着光。90 天的旅程,像踩着台阶往上走,每级台阶都刻着任务,也沾着身边人的温度。
初程:在萌芽里扎根(第一阶段・5 月)
第一关:破局故事
5月《破局故事》是第一粒要播的种子。起初总怕 “根扎不深”,写不出 “破局” 的重量。拉着我进步的双红老师说:局” 这俩字。“别想着用 AI 凑数,你心里那点琢磨、那些练到累的时刻,写出来才叫故事。”我知道我又要被‘严格要求’了
她这话像给我开了窍。我想起自己总逼着自己练 “拉伸区”—— 比如明明怕当众分享出错,偏要主动报名;明明写稿慢,偏要赶在别人前头试。难是真难,但每次成了,那种 “哎我居然做到了” 的劲儿,就像《认知觉醒》里面关于拉伸区的定义一样,即有成就感又有挑战,进步最快。又爽又有成就感。
就这么改到第三版,5 月 25 号我成了班里第一个交稿的。后来才发现,敢 “早出发” 不是因为我胆子大,是双红老师早帮我指清了 “第一步该踩哪块石头”。
第二关:拆书法线下分享课
6 月 9 日的《拆书法线下课》,像给种子浇第一捧水。初稿写得像 “干巴巴的说明书”,自己都看不下去。云柚老师知道了,连续1个小时语音给我,指出了:“你站在完全没听过拆书法的人角度想想 —— 你朋友从没听过拆书法,你咋跟他唠明白?得把‘便签法’说成‘记笔记的小窍门’,把‘片段拆解’说成‘挑重点段落琢磨’,让人一听就懂。”
于是,有爱的麓山分舵赋能小组《谢小丹拆书法磨课群》成立了,登伟老师、双红老师、圈圈老师二话不说就进群了。登伟老师看了初稿,提出了框架思维,双红老师作为质检小分队队长逐字逐句标红挑BUG,圈圈老师从演讲互动设计给建议。
三个人跟 “质检队” 似的,哪句不接地气、哪步没说清,立马打回来重改。我记得有次改到半夜,圈圈老师还在群里回复。
拆书法分享稿子又是前3天突击,熬2个通宵完成。最后当我把稿件交给云釉老师审核的时间,也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因为我们共创出来的,用做辣椒炒肉的方法来讲清楚拆书法的逻辑,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最后稿子磨得能落地了,6 月 9 号那天线下试讲,真有人说 “听着像身边人聊天,一点不费劲“ 突然觉得 这哪是我一个人在讲,是麓山分舵这几位 “把关人”是他们把力气都借我了。硬把我往前推了一大步。
【这阶段像春播,老师的指导是松土的雨,自己的笔是下种的手,总得有一方先动,种子才肯发芽。】
深耕:于微光中同行(第二阶段・6 月 - 7 月)
第三关:8个便签
8 个便签任务是 6 月下旬接的,我、思思、闪闪凑了个 “宇宙无敌小分队”。一开始选书就较上劲了,《登天的感觉》《福格行为模型》《非凡心力》,三本都不简单,但我们仨异口同声:“就挑难的,有意思!” 最后定了《非凡心力》。
我们仨的默契也是邪门 —— 不用多废话,就知道谁擅长啥。闪闪作为8个便签组长,把控整体节奏,闪闪心细,为选片段的时候,奠定了文稿基调。我呢,负责按时完成布置的任务。7 月 1 号第一次碰头会议,就把分工定了:
1. 6月30日前,大家粗读书籍,每个人写一个大纲,需包含:课程主题、学习目标、选择6个拆页
2. 7月1日咱们线上简单碰一下,确定课程主题和学习目标及拆页,并进行分工
3. 7月7日前,根据分工,完成自己负责的拆页内容讲解思路及互动设计
4. 7月10日前,讨论优化后提交给观察家
为了节省时间及效率,咱们直接用共享腾讯文档编辑
当时,飞刀拿铁老师出会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来指点,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最后那天磨到晚上 10 点,改完最后一版,三个人对着屏幕碰了碰杯(手里其实是白开水),那种 “不用多说就懂” 的感觉,比完成任务还暖。
终于 7 月 8 日我们提前 3 天交了稿,飞刀拿铁老师发来 “文稿很精彩”的评价,思思发了句:“下次还跟你俩组队”,我和闪闪秒回 “+1”。有些默契,真的是一起熬过夜、碰过杯,才长出来的。
第四关:第1小时线上拆书课《结构化表达》
7 月 7 号的《小时线上拆书课》,差点栽在小鹅通操作上。线下讲得顺顺的,一到线上就懵:“为啥后台没有动画?为什么看不到互动区?” 大米老师为我建立了九九八十一个链接,然后在7月7日直播的时候,我还是出问题了。直播过程中有客到访,直接闯入我的房间,我担心出现直播事故,怕说话声音会传到系统,直接结束了直播。当时我就懵了,当然也让在线上的茜茜老师着急, 他是为我操碎了心。
终于在7月20号,大米老师又为了做了第四次链接,直接微信语音打过来:“你就当这软件是你家厨房,直播键就是开燃气灶,互动区就是摆张桌子让大家坐下唠。” 她怕我记不住,还特意录了个操作小视频,连 “点这里能看谁进来了” 都标出来。而且也下了死命令,不准想不过,必须过。
7月20日,12 个伙伴特意来捧场:“小丹你尽管讲,我们帮你盯着屏幕”,最后我当场实现了41人的场观的优秀战绩—— 原来走夜路不怕黑,是因为身边人都举着手机电筒,给你照路呢。
【这阶段像夏耕,便签是除草的锄,伙伴的陪伴是并肩的影,总得有人递把手,锄头才挥得稳。】
向光:向远途蓄力(第三阶段・7 月至今)
第五关:3 小时线下课
7 月的晚风里,《3 小时线下课》是要搭的船。临时从《跃迁》换《认知觉醒》时,像船快离岸才换帆。我在群里跟登伟老师念叨:“会不会太折腾了?之前的准备都白费了?” 他很快回了条语音,语气特稳:换帆不是回头,是找更顺的风 —— 大家总愁‘知道做不到’,就从这破题。咱们麓山分舵的课,不就讲究‘能落地、能用上’吗?”从‘知道做不到’破题,才是真能帮到人的。”
他这话像给船调了个方向。改稿时,双红老师帮我捋节奏:“3 小时得像爬山,先缓后陡再歇脚,别让大家累着”;圈圈老师帮我想互动:“加个小组讨论吧,让大家说说自己‘知道却做不到’的事,比你一个人讲有意思”。现在稿子还在过审,但我心里特踏实 —— 就像小时候学走路,知道身后总有双大手护着,哪怕走慢点,也敢往前迈。
《认知觉醒》3个小时线下课,将是我的又一个新台阶
【这阶段像秋收前的蓄力,改稿的夜是催熟的露,师长的提醒是引航的星,只要方向对,慢一点也会到。】
额外的花:意外开在路边
意外关卡-观察家转正
6 月 18 日麓山分舵实习观察家考核,双红老师教我 “反馈要像‘递暖茶’—— 先递甜的(肯定),再添料(建议),别光顾着自己说,得想着对方听着舒服不”。最后顺利过关时,突然懂了:麓山分舵的温暖,不光是有人帮你,还教你怎么把温暖递出去。
意外关卡-千粉视频号
千粉视频号主播训练营,从 “镜头前发抖” 到直播 21 场、粉丝 620,粉丝两位数三人组携手相伴走完20场。
当然李佳老师的大咖指导与小鱼老师复盘点评,告诉我们 “别当主播,当坐在院子里讲闲话的人”。每次直播前,双红老师总发消息 “别紧张,就像在分舵跟大家唠嗑”,圈圈老师会来当 “气氛组”,登伟老师哪怕忙,也会留个言 “例子举得接地气”。这些细碎的支持,比粉丝数更暖。于是我的战绩,也让我挺满意的。
意外关卡-提问力训练营
新的旅程,新的挑战,继续往前闯。
致谢:提灯的人
有幸能遇到拆书帮这个平台,更谢麓山分舵这片土壤 —— 是这里的 “允许试错、有人托底”,让我们这些想成长的人敢往前闯。
要感谢麓山分舵的登伟老师:你总说 “落地才是真本事”,像老园丁似的,帮我把飘着的想法往土里扎;
要谢双红老师:从报名时的 “别怂” 到改稿时的 “我陪你”,你就像身边的姐姐,总在我想退时推一把,又在我慌时稳稳接住;
要谢圈圈老师:改稿时那些细到骨子里的暖,比技巧更珍贵;
要谢云柚老师、大米老师:你们的语音和远程指导,像黑夜里的手电筒,照亮我看不清的路;
要谢超能战队的伙伴:被我折磨的王茜老师等同组伙伴,以及飞刀拿铁老师的指导、云柚老师的语音以及同组的伙伴 —— 咱这战队,缺了谁都不行;
更要谢 8 个便签小分队的思思、闪闪:一起熬的夜,碰过的白开水杯,那句 “下次还组队”,是这段路里甜甜的糖。
要感谢粉丝两位数的伙伴:车车和莞尔组成的粉丝两位数直播组。我们三从 “镜头前发抖” 到 “敢唠嗑”,是彼此的打气让我们没放弃。
结语:
90 天像翻一本书,起初怕 “读不懂”,但每页都有师长画的注脚、伙伴写的旁批,不知不觉就翻到了后半段。现在看着待审的 3 小时课大纲,突然期待 —— 下一页,该写 “自己成了提灯的人”。
想对还没启程的人说:来拆研班吧,这里的路或许有坡,但麓山分舵的人总在坡上伸着手,战队的伙伴在旁边扶着你。你只要敢抬脚,就会被稳稳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