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位老人——罗迪阿的故事。
罗迪阿在14岁时,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一辈子就靠做泥瓦匠糊口。可是这个两手空空,连英文都说不利索的人,从42岁那年起,突发奇想,开始在自家后院建一个他梦想中的“大东西”。他只能用业余的时间去做,唯一去买的建筑材料时最便宜的水泥,其他的所有材料——钢筋、瓷片、玻璃瓶、贝壳——全是他一点点捡来的。结果罗迪阿用了34年时间,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把那个“大东西”建成了。那是一个塔群,其中最高的一座足足有30米。那个五彩斑斓的“大东西”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没法相信这是由一个赤手空拳的老人建成的。现如今,他建的那些塔已经成为洛杉矶的一个著名景点,被称为“华兹塔”。
这个故事很震撼心灵。任何人都会创造奇迹,这样的真理又一次鼓舞了我。作为一个人,一个健全的,并不比罗迪阿差多少的人,能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么?过去没有想过,现在重新审视自己平凡的生命,总觉得在未来的生命里掩藏着无数的光辉。现在心潮澎湃,急不可耐地想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
然而我的梦想是什么呢?从上了大学之后,所有的梦想都屈从于现实,所有的展望都聚焦于生活本身,赚钱,才是人生第一件大事。确实如此,现实是一切的基础。然而,等到生活富裕了再去追求梦想,又并非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罗迪阿一样,总可以在业余的时间去做他想做的事。这时候想起来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会在笔记本藏在封面下的那页上,写上许许多多的未来,然后认真用胶黏起来,不愿给人看,可时间久了连自己也忘记了。当时对于未来的期许,天马行空,很多方面都想要做到最好。比如,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画家,诗人,雕刻家,书法家,国学家,等等等等,各个领域的顶峰,都想要去看一看。那样对于世界的好奇,其实是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渴望,渴望知道更多,掌握更多,直到极限。
越长大越明白,人是永远无法达到极限的。尤其是知识领域,你永远无法掌握所有知识,哪怕某个学科,某个方向。而能力上的渴望,比如雕刻,书法,音乐,绘画这些,好奇而非热爱,浅尝辄止而已,也从不认为自己能够在这些领域走多远。但是,有几样梦想,虽然没有放在面前,反复提起,却藏在内心深处,像一盏迷雾中若隐若现的灯火。比如国学,又比如成为一个作家。
至于说国学,对于成为一个国学大师的渴望,是从未衰减的。钱穆、王国维、季羡林,等等近代史上的国学大师,总让我十分向往。而从一开始,便觉得之乎者也的姿态也很有味道。小时候学语文,对于古文的兴趣要远大于小说。中学时只知道四书五经,四书是通篇读过的,其中《大学》《论语》,甚至尝试从头到尾的背诵。五经看的不多,可书还是有的。到了大学,国学的领域更加清晰,经史子集,整个中华文化逐渐展露。这时候最想买的一套书是《四库全书》,大而全,电子版的下载过,却没有看下去的勇气,因为这时候把所谓的梦想和渴望都给抛掉了。但也没有丢干净,每年买书总要关注古籍区,大学阶段,入手了《史记》和《十三经清人注疏》,经史子集,先从经入手,这是偶尔从脑海冒出来的思绪。然而终究没有看多少,书成堆放着,倒是落了层灰。
而成为一个作家呢,这是最近写文章多了之后的想法。二十多万字之后,我在想,为什么不写一本书呢?这样的想法似乎将自己往作家的道路上有推进了几分。而且写小说的冲动也从未丢弃,中学的时候写过,大学的时候写过,上一次还是半年前花了很大的精力写了提纲,却没有动笔,对自己不够自信,不觉得自己能够写出来一个好的故事。可终究是要写的,不写,怎么知道写不出来呢?
另外还有,想要通过编程技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肆意改动参数,像上帝一样。等等。所有的这些梦想,其实都还在心底,只是不曾主动提起,偶尔靠近罢了。那么如今总要尝试着走一走这些路,去追一追这些梦想,努力一下,万一实现了呢?就像罗迪阿,每天坚持,三十年后再看,也可以无悔,因为自己为了梦想努力过,拼搏过,人生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