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放
春末夏初,没有初春的乍暖还寒,也没有盛夏的赤日炎炎,而正是草长莺飞、绿肥红瘦、风景秀丽的季节,我们选择这个最宜出游的时机,相约在天府之国一一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古称蓉城、锦官,三国时称益州,是古蜀国故地,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惟一建城以来城址以及名称从未更改的城市。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以其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雄厚而知名于世。
第一天 凭吊武侯祠
武侯祠坐落成都市闹市区内,临街一座朱红飞檐庙门,古朴庄严,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门额上“汉昭烈庙”四个大字赫然在目。侧壁上镶嵌人石碑上则刻有“武候祠”三个苍劲的大字,作为君臣合处庙宇,以昭示君臣有序。这是一个集刘备的汉昭烈庙、惠陵与诸葛亮祠,以及纪念西蜀政权人物的三义庙共同组或的庙宇式古代建筑群。
踏进庙门,轻步慢移,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我们将去造访庙主人一一一位1700年前的哲人,去感受如诗如画、如泣如诉令人飞扬激越的三国历史风云。
第一个院落即刘备的汉昭烈庙,刘备殿飞檐翘角,大殿正中,一代蜀皇正襟危坐,28位西蜀旧臣故将系数分列两边侧廊,当年雄霸蜀汉、威慑魏吴、金戈铁马的蜀汉雄风威仪依然震魂摄魄。
穿过此殿,又是一座四合院,东西南三面皆以回廊相通,正北便是诸葛亮殿。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神情自若,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的飒爽英姿犹在。他的两篇治国宏篇《隆中对》与《出师表》分别刻写于两侧殿壁上。诸葛亮一生忠君爱国,清政廉洁,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一生的最恰当的写照。他才学绝伦,德彪青史,定国策三分天下,联东吴火烧赤壁,抚夷越七擒孟获,战曹魏六出祁山……运筹于帷幄,决战于千里,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尽管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输给了曹魏,给生命乃至蜀汉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但赢得的生前身后名,却是古今任何人不能比拟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无数曾经叱咤风云的名人早已为历史尘埃所淹没,唯有诸葛亮一人死后受到后人如此的怀念与推崇,如此的爱戴与敬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中这句名言,千古传诵,勉励一代又一代后昆学子超然脱俗、笃学奋进。
带着敬仰与无尽的遐想,离开诸葛祠向西穿越一红墙翠竹夹道,来到刘备墓的恵陵。陵墓为一座若大的土丘,妇孺皆知的三国人物刘皇叔于此沉睡已遥遥1700多年矣!夕阳复照,古柏蔽荫,苍冢故人,引来今人如织如云,此来彼往,却也都不过是这滚滚红尘中一匆匆过客而已。
晚饭赶至老城门火锅店,一顿浸满红辣椒的火锅汤,未尝亦令人望辣生畏。服务员递上一摞摞餐巾纸,直吃得众北方佬们一把鼻涕一把泪,满脸冒热汗,“啊疐”连天响。游千年古国成都,品正宗热辣川菜,好一顿“汗蒸”大餐,难受亦是一种享受。
第二天 拜佛三江口
早从成都市区的维也纳酒店起来,吃过早餐即赴位于成都市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乐山大佛景区,路过黄龙古镇,游览了一个小时。小镇古朴典雅,小桥流水,树木花草,街道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环境优美,令人流连,宜居之所,莫过于此。
我们与午后开始登凌云山,天空清朗,艳阳高照,沿盘山路行进,左手可俯视泛着磷磷白光的岷江,右手则是黄沙石壁及隽刻其上庄重、精美的摩崖石刻,尽管大多风化剥蚀严重,但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及浓烈的佛教文化氛围。
乐山大佛坐落在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一面的崖壁上,和乐山城隔江相望。它面对着来自大雪山的岷江、巴颜喀拉山南麓的大渡河以及邛崃山脉的青衣江“三龙”相汇激荡的滔滔江水,历经千年风霜,淡定打座,静观沧海桑田,尽阅滚滚红尘,禅悟茫茫人世。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由当时凌云寺的海通和尚发起造像,历时90年之久。 这尊雄伟的佛像高71米,数公里外都可以看到。它比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最高的大佛要高出3倍,比过去一直认为是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帕米昂大立佛还要高出18米,堪称名副其实的世界之最。
值端午假期,游人如织,我们先来到位于山腰的凌云寺旁的平台上近距离俯视大佛,然后沿崖上九曲古栈道随人流折转蠕动下行,大佛脚下是一个不大的平台,背后即三江交汇口波涛汹涌的江水,站在大佛脚下,仰望其高大伟岸的身姿,肃穆庄严的容颜,我双手合十,诚惶诚恐,敬畏之情由然而生。
与大佛相伴的则是他右侧相邻的千年古刹一一凌云寺。该寺建于初唐,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凌云寺名取高入云霄、佛法宏远之意,是弥勒道场。
令我们感概的是凌云寺与大佛的创建者海通法师。他是贵州播州人,十二岁出家,后出任凌云寺主持。为消除三江水患,他立下宏愿,誓造大佛,以安澜镇涛,保佑苍生。他云游天下,四处化缘,募集资金。而对见财起意的贪官污吏,他自剜一目,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凛然正气,惊世骇俗。后人为纪念乐山大佛的创建人海通法师,把他当年住过的山洞称为“海师洞”,在洞内塑造了他的塑像。
有人说,如果没有播州的海通法师,可能就没有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我说,到成都不去谒拜乐山大佛,等于枉来了一䠀天府之国。
第三天 感受峨眉山
峨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隅,发脉于昆仑山脉北岭,境内金顶、千佛项、万佛顶三峰鼎立,峻峭峥嵘。因两山对峙,如螓首峨眉,细而长,故称之峨眉山。
清晨的峨眉山空气格外清新湿润,是一片清凉的世界。于景区游客中心坐旅游专车转乘索道及至著名的佛教圣地一一万年寺,该寺为峨嵋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是佛之长子普贤菩萨的道场。寺内有明万历皇帝修建的无梁砖殿,有供奉着镇寺之宝一一普贤菩萨的金身。出万年寺我们沿一条清幽的山谷向峨眉山另一古刹白龙洞走去,一路上随处可见高大笔挺的的桢楠树,其中有一棵被誉为树王的千年古楠,树干粗壮,技叶繁茂,原来这里是堪比黄金的金丝楠木的原产地,这让才疏学浅、寡见陋闻我辈欣喜无比,仰望着它如华盖一般的树冠,抚摸着它象裸石一样的树皮,幻想着拥有这样一棵树的美好与荣耀。路上听导游说北京故宫的御用家具,包括金峦宝殿的龙椅都是用峨眉山桢楠打造的,至此我们深信不疑。
白龙洞距万年寺不远,依山而建,因传说为白娘子修练之所而得名。明嘉靖时一个叫别传禅师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始筹建寺庙,清初重建,清康熙皇帝曾赐经书、字联于该寺。内供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三圣。
别传禅师曾在寺旁率众徒种植桢楠。他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周广二里,共植69777株。今天这里桢楠葱郁成林,绿云蔽天,正是别传禅师的功徳一件,因此人们又将这里称之“功德林”。
与白龙洞庙门口相对映的正是峨眉山海拔3077米的主峰金顶,其上建有峨眉山八大寺庙建筑之一的华藏寺,这是峨眉山最高处的寺庙。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遗憾的是金顶不在此次行程之内,无缘一面。
坐索道上山,一路下行,倒也轻松许多,加上天气阴沉,少了日晒之苦,老天的眷顾给峨眉山之行增色不少。午至清音阁,坐客农家乐,饱餐之后,我们又兴致勃勃沿另一山谷上行,欲与人类的近亲一一猴来一次亲密接触。这个峡谷少有桢楠,但树木茂密,花草繁盛,溪流潺潺,蝴蝶纷飞,冷不丁有几片红叶飘落。谷尽处我们终于见到数十只猴子,站在路旁拦杆上与游人互动戏耍。忙着拍照,冷不防,一只猴子竞窜到我肩上,瞬间又腾空而去,动作异常迅猛,让我没来得及惊吓。由于游人喂食的原因,这里猴子原本野生动物的特性的弱化,象现代人一样好吃懒做,贪逸恶劳,大多长得体重身肥,难觅其与生俱来的瘦𤠣形象。
清音阁,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唐朝时名牛心寺、卧云寺;明朝时期,取自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现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丹檐红楼的“接王亭”。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重建新亭,取名“接王亭’”。
返回清音阁下行不远即峨眉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但见两条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其下右侧黑水,水色如黛;左侧白水,水泛银光。两水相汇于碧潭,汹涌拍击着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绝妙景致。游人凭栏观水逐浊浪,听泉鸣清音,惬意非常。
峨眉山游览是最后一天行程,由于对金丝楠木的垂涎,下山途中在路边摊位上买了一对看上光亮、掂着沉甸的金丝楠木压纸尺,也算不虚此行,至于是否货真价实,不得而知,回家我要请人给它刻上缄言警句,送给初学书法的小孙子,权当一件传家宝。
成都及周边多游览的是寺庙景观,说这里“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也一点不为过。我们进佛殿,拜佛祖,听佛歌,感受的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广结的是善念与佛缘,涤荡、净化的是心灵。
旅游,旅游,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见佛就磕头,景点就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不知那位高人将旅游如此总结。其实,出来就是放松,不在知多知少,心情好一切皆好,健康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