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考试,十六日下午到校。
按惯例,这也是考试成绩揭晓的日子。
去学校的路上,微信群里有同学在请假。他说,我又想去又不想去。我也想请假。
我说,这种感觉很正常。我们小时候读书时也一样。这种心情用忐忑不安来形容比较恰当。可是总要面对的。不管成绩怎样,奶奶都不怪你。
两个小时后,他打电话来:“老师说,我的语文成绩上90了。我现在和爸爸去书店买书,一会儿就回去。”
“数学呢?英语呢?”
“不知道。老师没说。“
当他提着一袋书进门时,首先把语文卷子给了我。我一看,什么呀!这个卷子没判过。上面每道题旁有小小的数字。他说,是老师给他估的分数。
放假了,考试后不知道分数,是什么感觉?
一个字:空。
仿佛种庄稼没收成,这个学期画不了“句号”。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考试的另一种含义:人的努力需要一个评价。哪怕没考好,也比这没成绩强。
于是,我发微信给班主任。
老师回话:分数没出来呢。语文是电脑扫瞄判卷,所以卷子上没成绩。
明白了没判的卷子是什么原因后,我打开微信上老师发的标准答案对他的卷子,一共四大题。第一大题基础题36分,他得了33分。第二大题综合实践(卷子原话)6分,他拿到了。第三大题阅读理解两小题28分,第一小题12分,他答的非常完整,应该不扣分。第二小题16分,他答的都在点上。这样下来,前三题满分70分,他得66分有保证。作文30分,老师给他估了24分,这样,老师给他估了90分。
整体研究这份试卷,课内知识36分,课外阅读34分,作文30分。
语文成绩要有个较好的分数保证,基础题不扣分很重要,相比较而言,基础题不扣分应该说,不难。
然后就是课外阅读的支持。比如,这份卷子的综合实践题归根到底还是考课外阅读。题面是这样的:
学校要开展“名著人物上舞台”活动,要求每位同学演绎自己读过的书中的一个人物,并注意写清书名、作者、人物的自我介绍。
他是这样答的。
书名:《康震讲王安石》
作者:康震
人物自我介绍:我是王安石。我生活在宋朝,是古文运动的重要代表。宋仁宗和宋英宗想让我当大官,我觉得时机未到,所以都拒绝了。后来到了宋神宗,我推行改革变法,有《青苗法》等等法律和法规。
卷子上满行。
他能这样答题,我很欣慰。康震的《唐宋八大家》他读进去了。
分析他的语文卷子,我深深体会到了平哥的那句话:小学高年级,语文成绩能保持87分左右就不错的含意。辛辛苦苦一学期,课本知识满分36分。剩下的都是阅读的体现。阅读理解和作文归根结底考的是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当家长企盼孩子有个好的语文成绩时,首先要检查自己为孩子的阅读付出了多少。
放假了。不过是换了个学习的课堂。不用每天急匆匆地按点上学,不等于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老师让买的那一袋书就是无声的命令。
好好读起吧,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