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约翰斯通对教育的思考,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教育从来都不是一道加法题。而是一道乘法题。
什么叫加法题?你看,过去很多人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接收知识。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一生中接受的所有教育,其实就是在做一道漫长的加法题。每个阶段,加上一点知识。你接收到的知识越多,这道加法题的计算结果就越大,你接受到的教育就越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的学历体系。学历高,直接反应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你看,学历,就相当于这道加法题的计算结果。
而且,从这个角度看,老师也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好老师给的东西多一点,在这道加法题上,加上的数值大一点。而不那么好的老师呢,教的少一点,加的数值小一点。
但是,约翰斯通认为,这个观点根本就不对。因为它会让我们忽略了,教育其实也可能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比如,他自己小时候很聪明。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有一段时间,他的成绩突然滑落到班级最差。班主任就开始否定他。就连他偶尔努力考到第一的时候,这个老师都会说,约翰斯通配不上这个成绩,他把本应属于别人的荣誉给抢走了。以至于后来,他都没心思上课。即使能学好的科目,也不愿意去学。当然,这种情况是个极端。但是,作者真正想说的是,假如教育压抑了孩子天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那带来的结果,根本就不是给的多给的少的问题。而是相当于,在这道算术题上,乘了一个零。不管你之前累加了多少,或者之后再加上多少,这道算式的最终结果,都只能是零。
但是,假如是一个好老师,能够鼓励孩子开发自己的禀赋,解放自己的天性。那么,这就相当于在这个算式的基础上,乘以了一个大于1的数。整个算式的结果,会成倍的往上翻。孩子的收获,会远远大于接受到的知识本身。
你看,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不正好是一道乘法题吗?而且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激发一个学生的热情,开启他的天赋。
约翰斯通自己就遇到过这么一位老师,他叫斯特林。也是对约翰斯通影响最大的人。有一回,他问斯特林,假如一个孩子从来没画过树,怎么让他画好呢?斯特林说,让他去观察这棵树。还画不好,就让他去摸。再画不好,就让他去爬树。约翰斯通又问,假如还是不行呢?斯特林说,那就不要让他画,让他去雕塑一棵树好了。
这段话想说的是,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并不是每件事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这个世界上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老师。没发现天赋,说明你没教好。斯特林还建议约翰斯通去看咱们中国的《道德经》。尤其是其中两句,叫,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套理念后来也成为约翰斯通教育体系的核心。
那么,说了这么多主张,落实到行动,到底该怎么激发一个孩子的天赋呢?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受到过打击,对学习已经丧失信心的学生来说,应该怎么办呢?
假如直接鼓励,说你要好好学习,我相信你是最棒的。这很可能不管用。约翰斯通认为,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好好学习,而是不能好好学习。因为一旦成为差生,那么,他就很可能会一直抱着这个标签。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你看,一旦被老师认为是差生。这个学生在学校里,就会感觉被排挤,被孤立。怎么摆脱这个感觉?他一定会寻找新的归属感。他会跟其它的差生抱团。一旦抱团就难办了。只要这个学生表现出学习的热情,其他差生就会讽刺他,排挤他。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很难打破。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在这本书,作者提出了很多方法。在这里,我们说说其中最重要的两条。
第一个方法是,你要把想把事情做对的压力,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让学生产生捍卫自己观点的冲动。
比如,约翰斯通早年在学校当过老师。而且带的是全校的放牛班,课堂上特别乱。有一次,约翰斯通想了个办法。他带着一副画,和一个打字机去教室。跟学生说,看着这幅画,你们联想到什么,就说出来,我会把你们说的话,一字不落的打出来。而在打字的时候,不管学生说的多荒诞,或者有发音拼写错误,他都照样打出来。结果,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当这些学生发现他打错字,或者觉得自己没有表达清楚的时候,会主动纠正。他们捍卫自己观点的决心,要比想象中大得多。最后,这堂课一直上了几个小时。约翰斯通还得强迫大家,中间出去休息一会。
你看,假如把教育看成是灌输。老师把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那么,这个行为的主体是老师,压力也在老师身上。学生们承受的,其实是做错事时的恐惧。而不是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压力。但是,假如把教育变成激发,变成开启天赋。那么,这个压力就会自动转移到学生身上。
这套理念,直到今天,仍然适用。比如,我初中就读的母校,北京的十一学校。去年,我回学校参观。发现学校的教学方式,就跟这套方法很像。比如语文课,不是老师直接教。而是,做成了医院的形式。学生先写一篇文章,然后老师负责诊断,看哪里出了问题。比如,是写作逻辑不严谨,还是措辞不到位。拿到诊断后,学生们再根据自己的问题,去专门的诊室,也就是教学班。有的诊室专门教写作逻辑,有的专门教修辞,等等。现在,学校已经取消了班主任这个设定。全校被分成了2000多个教学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自选课表。而且升学率非常高。你看,这不也是等于把,要学好,这件事的动力,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吗?我自己知道问题出在哪,我知道我想要什么,然后我再把课程当成工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驱动的。
当然,光有驱动还不够。你还得让孩子们卸下压力。这就像开车,光有发动机不行,你还得有一套刹车系统。让学生们一直疾驰的神经放松,慢下来。这就要说到,约翰斯通的第二个方法,叫切换情绪基调。也就是,在你教学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不到失败的恐惧。
什么叫切换情绪基调?比如,你拍了自己的孩子一下。孩子回头看你。假如你一脸严肃,他就会认为,你是在惩罚他。他就会感觉压力很大。但是,假如你一副开玩笑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你是在开玩笑。他也会一起笑。你看,同样一个行为,情绪基调不同,效果也截然相反。
同样,在上课时,你也可以通过设计,来切换课堂的情绪基调。比如,约翰斯通的教室门前,有一个硬纸板做的通道。学生们每次都要钻过这个通道。这其实是想让学生们觉得,这里不是刻板的教室,而是一个冒险的冰屋。学生们越是忘记自己在学习,就越会忽略考试失败的恐惧,学习效果就越好。
今天,很多机构在推行游戏化学习。大家都觉得,这是因为游戏的设置很巧妙,有及时的反馈,能激发热情。但是,根据约翰斯通的观点,游戏化学习其实有一个更深层的设计。那就是,切换学生的情绪基调。让他们以游戏的心态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