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在固有思维里,一直秉承术业有专攻,专业化训练越早开始越有利于技能的发展。想要精通一门乐器,最好从3,4岁就开始勤学苦练,然后附小-附中-本科-研究生,一路读下来,却还是觉得自己在专业上知之甚少。
不过,最近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成长的边界》,作者是加拿大作家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纽约时报》No.1畅销书作家,前作受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及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盛赞。大卫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非盈利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担任调查记者,同时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他的作品受到了一系列组织的表彰,并被收入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选集。
本书横跨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用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病,最终对通才在AI崛起时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给予肯定。
本文主要从第三章可遇不可毁的创造力,来详细分析音乐领域专才与通才的讨论。
01 作曲家不得不做通才
为人所熟知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幼年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4岁在父亲指导下学习音乐,5岁就开始创作音乐作品。
他可以娴熟地演奏小提琴,并且创作小提琴曲,他的父亲并没有像今天的家长们一样,让他每天闷在家里苦苦练习小提琴,而是带他去旅行,看更大的世界。
虽然旅行这一举动在父亲眼中,更多是为了名利和金钱,但却暗合了《成长的边界》中,学习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尝试的主张。
在旅行中,莫扎特开始尝试更多的演奏形式和作曲技巧,慢慢地学会演奏管风琴。
管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由音管、音栓、键盘、轨杆机、风箱、琴箱组成,体积庞大气势宏伟
管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由音管、音栓、键盘、轨杆机、风箱、琴箱组成,体积庞大气势宏伟
他的作曲范围也从单一的小提琴曲,扩大到声部丰富的交响曲和歌剧。
这里必须说一下,交响曲,简单理解就是由管乐,弦乐,打击乐三个大类组成,每一类里又分成若干不同的乐器,每一种乐器的曲谱都和别的乐器不一样。
例如管乐组,分为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等,这四种乐器中还会分出2-3个小的声部,而每个声部的曲谱都是不一样的。
每种乐器都担任着自己的职责,最后构成了宏大丰富的交响音乐。
不同于我国音乐注重横向旋律的发展,西方作曲家通常有着纵向作曲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作曲家既能作曲,数学也很厉害,因为交响乐总谱横向纵向,看起来就像数学公式一样逻辑严明,丝丝入扣。
交响乐总谱左边标记乐器名称,从上到下分别为管乐组,打击乐组,弦乐组三大类
交响乐总谱的左边标记着乐器名称,从上到下分别是管乐组,打击乐组,弦乐组三大类
一位作曲家如果想要创作宏大的交响乐,势必要面对这么多种乐器,如果只会钢琴或者小提琴是远远不够的。
还是用莫扎特来举例,他一生创作高产,音乐体裁涉猎繁多,他为小提琴,单簧管,长笛,中提琴等乐器都写过协奏曲(协奏曲简单理解就是一支独奏乐器,后面有整支交响乐队来协奏)。
法国作曲家圣桑,精通地质学、考古学、植物学及昆虫学,他亦是一位数学专家。因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他创作出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动物狂欢节》,其中一曲《天鹅》广为流传。
《成长的边界》作者爱泼斯坦,曾经也为海军退役人员演讲,为其规划退役后的职业路径,这样看来音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曲家为了写出交响乐,必须尝试学习多种乐器,掌握并熟知各种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属性,和音色,还要加上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所以作曲家的成长路径,必然是一条通才之路。
02 演奏家需要做通才吗?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竞争也愈演愈烈,大多数家长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孩子报名兴趣班,其中乐器演奏占了很大的比例。
学习演奏一样乐器,只精通就可以了,看起来不需要全面开花的通才。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就拿一名专业院校毕业的音乐生来举例,假设他从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中学六年在专业的音乐学校,边学习乐器,边学习文化知识,还有专业理论课;到了本科以后,导师更是要求,在练琴之余,必须去多看书,多走出去,体验不同的世界和成长经历,否则只埋头在琴房练琴的话,最后只能成为“民间艺人”(这里不是贬低民间艺人,而是说只盯着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会变得狭窄。)
到了硕士阶段,更是把基础理论课作为重头戏,学习的重心已经从演奏转移到了书卷,从实践转移到思想。
不读书,不知道自己的狭隘;读了书,更认识自己的浅薄。
直至毕业后进入乐团工作,涉及的领域就更多了,谱务的工作要会整理,会读总谱(总谱通常是作曲家和指挥家看的专用乐谱,指挥助理就算不是专业指挥,也要能看懂总谱,才能在工作中很好地辅助指挥),分发各声部分谱;要会用电脑制作乐谱(演奏家很少用到);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和乐团80多位成员沟通排练事宜,和演出场地沟通演出事宜,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演奏家虽然不是专业的音乐经理人,但是进入职场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演奏者,也需要学习很多管理技巧。
《成长的边界》中讲到,训练的广度预示着转型的广度。学习者学到的背景内容越多,其创造的抽象模型就越多,他们对特定具体例子的依赖就越少。这样一来,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在前所未见的情形——这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有人说,学习不好的孩子高考时才会选择走艺考这条捷径,这句话大错特错了。
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都有中学生交响乐团,成员从各个学校经过层层选拔而来,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恰恰都是各个学科都很优秀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乐器演奏也不比专业选手差,他们很多人在乐队中可以担任两种乐器的演奏,更有优秀者,会3-4种乐器。
就像爱泼斯坦提出的观点一样,你在确定做你喜欢的事情之前,可以尽情去尝试,直到找到最喜欢的那件事,再开始,就算30岁,40岁了都不算晚,没有哪里规定了人要优秀,必须从小开始培养才能成功。
03 世界需要通才,但也不否定专才
回到书中的开篇,老虎伍兹和费德勒的故事。
老虎伍兹的成长路径可复制吗?可以,但是不会完全一致,首先你得有一位慧眼识珠的老爸;其次这位老爸要有把你培养成才的决心,毅力,和金钱;最重要的,你得和伍兹一样是一位天才。
集齐这三张卡片,可以召唤出任意领域的“老虎伍兹”。
那费德勒的成长路径可复制吗?我们不能否认费德勒在网球上的天赋,但他的成长路径似乎更适合普通人。
他喜欢有关“球”的一切运动,少年时玩遍各种体育项目,父母也鼓励他多去尝试。母亲虽然是一名网球教练,但是为了让自己“多活几年”,决定不教自己的儿子。
他拒绝加入更高梯队,理由是留在原来的梯队,下课后可以和朋友聊聊音乐,练习摔跤和踢足球,这些活动使他每天都开心无比。
当其他孩子已经进行专业化训练的时候,他还在不同体育项目间切换,而到了30多岁,那些过早专业化的孩子已经宣布退役,费德勒的职业巅峰却还在持续,稳居世界第一。
书中也讲到了“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其实定律是没错的,只是人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偏离了轨道,越来越剑走偏锋,觉得专业化越早开始越好。
不必急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起步晚、没有固定专长、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都不会让你的孩子落后他人。你要教给孩子的不是暂时领先的封闭技能,而是受用一生的开放优势。
其实专业化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最重要的是你怎样去把握这些刻意练习的时间,还有在练习期间发散出的思想分支。
拿练习小提琴来举例,如果一个人每天练琴4小时,6.8年就可以达成一万小时,无论在哪个国家,也没有学习6.8年就成为演奏家的人,就算练习了10年,20年,人们依然不敢自称是演奏家。
但在练习的这些年当中,难道只有练琴吗?绝对不止。伴随着练习的深入,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都需要深入去了解。
而演奏者自身的经历和其他领域的学习经验,又会赋予他与众不同的韵味。
就像有句话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这句话套用在哪个领域都适用。
写在最后
世界虽然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人组成,却包容了一切成长路径。
通才似乎更被现今的世界所接纳,但如果你想成为专才,也没人反对,只要是自己选择,自己所喜爱,无论用哪种方法成功,都值得敬佩。
关于成长之路的尽头到底在哪,本文只举例说明了书中的冰山一角,视角有限,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或是还不确定自己到底要全面开花,还是专一精通,那就快拿起《成长的边界》,去好好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