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今天回北京的火车旅途有点儿痛苦,我买到了座位,却依然坐不正身体。座位正面的空间被箱子挤满了,我只能向过道拧着腿,侧身坐着,头顶上有一个帅哥背着一只硕大的书包,时不时地就会挤过来,我的头因此不知道挨了多少捶打。
这就是返程高峰日开往北京的普快列车,一整车的人大多是从温州到北京沿线城市村镇赶回北京上班上学的。或许没有上学的,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必要赶在大年初六这一天回来。
我看着窗外的风景刷刷略过,想象着自己在飞速远离家乡,发现脑海里还残留着一些碎片化感触,便写下了这些文字。
年味儿?
只是转眼间便又是一年的轮回,过年正是这个轮回的终点,也是起点。
小时候总觉得过年是一件大得不得了的事情,似乎整个寒假都是在安排过年,正在过年,还有过不完的年。但是,突然回想这个春节,印象里不过是度过了一个忙忙碌碌的七天假期,却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东西,或者说没有什么年味儿。
于是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一、年味儿变淡了
这次回家,哥哥到车站接我的时候跟我说,今年上面不让放鞭炮了。我有些错愕,就算打死我,我也不想不到“鞭炮禁放令”会这么快延伸到到我们这个五线小城镇。
我当时还一度以为,这个消息也许只是以讹传讹的说法。直到我看到满街的宣传条幅和家里的通知书,才让此事得以证实。
于是,整个过年期间,我们当地的电子鞭卖脱销了,大家都在谈论这个禁放令。
意外的是,有的人觉得是好事,省钱又环保,有的人觉得不可思议,根本禁不住。但出奇一致的是,大家的反应都没有那么强烈,似乎没有对此表示多么可惜,只是觉得新鲜,更多的是把这个消息拿来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普及,让启智的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慢慢地对所谓的习俗和年味儿,不再死死守护了。
鞭炮烟花,几百年的习俗,一纸禁令就被终结了。所以啊,现在哪还有什么必须的形式,是兴是败,都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如果把习俗也定义为一种生活的仪式感,那么,当人们不再拘泥于陈旧落后的文化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慢慢发生变化时,繁琐的仪式感就早已经不是必需品,而是变成了一种可选项。
最终,它们就会被慢慢抛弃,也当在情理之中。
再比如,小时候的年夜饭,家里总是要炒上一大桌子菜,荤素搭配,咸甜都有,凉热俱全,还必然搭配平时不舍得买的好酒或者饮料,就像是喜宴的那种配置,平日里肯定是吃不到的。
如今,家乡常备的年夜饭不过是火锅鸡或者涮肉锅,年夜饭吃火锅却越来越深得人心,好吃吗?未必。唯独图个省心省力,原本很特殊的一顿饭被平日化,年味儿自然就没有了,年夜饭的仪式感被抛弃了。
原来过年的时候,真可以说是百业停顿,商娱不兴。现在不仅越来越多的饭店供应年夜饭,也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娱乐场所,会经营整个假期,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仔细体会起来,这并不是年味儿,不过是个假期而已。于是,原本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都很重视的重大节日,排除掉那些为社会运转必要的岗位之外,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继续挣钱,而不是阖家团圆。
衣服、玩具、年货就更不用说了,过年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年味儿一定是有别于平日生活的,而不会孕育在惯常的生活中。
二、我们长大了
我曾经问过家里的孩子,也就是我的侄女儿:“过年好玩吗?”
她很肯定的告诉我:“好玩!”
那个反应和我印象中自己对于过年的期待如出一辙。即便对她来说,过年的日子和不过年的日子相比,差别并不是很大(至少没有我们那个年代那么大)。过年了,一样是吃什么有什么,玩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也有什么。
但是,我想,她的回答说明她还是感觉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气氛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怎么体会不到了呢?
唯一理由只有:长大了。
对于大人来说,过年越发像是任务一样,孩子可以尽情享受更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零食和玩具,也不必劳作。
大人们,也就是长大了的我们,却要承担太多,还承担得越来越多。要给家里置办年货,要让屋里屋外焕然一新,要准备压岁钱和敬老钱,要探亲访友,要拜年祭祖。
长大后,过年就像是一直延续下来的习惯,不问因由,也不问自己,只是别人都过年,于是我也过年。
不知道长大了的孩子,是不是都会自问一句:“咱们为什么要过年呢?”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产生这个疑惑的,然后,年味儿就趋于被简化淡化了吧。
三、为什么要过年?
今年听到的鞭炮声都来自远处的村镇,直到整个年过完,我也没有闻到曾经熟悉的火药味儿——这个年味儿的最高级代言人。
假如,正如以上所说,在社会进步中,过年的味道已经不重要,也正在被抛弃,那为什么还要过年呢?
这个答案,其实是妈妈给我的。
每年的大年初三,妈妈的这几个姐妹都要固定回娘家,和舅舅们聚上一次,看看年迈的姥姥。
很多年以前,只有我们表哥们儿这几个孩子,现在这六七个表哥们儿都结婚了,再带着各自孩子去,就总能凑上三大桌家宴,热闹非凡。
但是,这两年因为我那两个舅舅的关系有点儿僵持,谁都不便主动组织起这个聚会。这个庞大的家庭团聚,就因为主家的空缺,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
尤其是今年,没有舅舅的接待再加上五姨家的表弟有事在身,年后没空聚会。初三团聚的事儿本来已经被搁置下来。
直到初二的时候,我却看到妈妈主动打电话张罗起来此事。她前后打了十几个电话,联系六、七个家庭,愣是把这件事定了下来。依然是定在初三,各家姨亲自己买好菜品或者干脆买好现成的,到姥姥家集合,自己做饭吃。
妈妈说:“过年嘛,一年就这么一次,就应该热热闹闹的,这多好。要是一次不聚,往后慢慢就聚不起来了。”
另又有一事
大年初四,家里二姑回娘家。我一个堂弟叫我过去,说要一起聚聚,我本来有些心冷意懒的。
又是妈妈催促我:“叫你过去,就去热闹一下,表兄弟姐们儿一年也就聚这一两次,聚聚多好啊。”
于是,我当天中午过去一起喝了点儿酒,喝得有点儿晕晕的,又和表弟表妹们搓了一下午麻将,谈笑了一整个下午。
这不,前两天,我们哥几个才刚刚在姑姑家吃了一顿热闹的晚饭。就在我回来的这一天,妈妈在自己家接待了两个姑姑,又主动蹿起一个局。
四、新的年味儿
过年,依然在过着,只是形式有了一些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除夕夜的场景了。
以前的晚上,无非就是包饺子看春晚,但是,如今不管是在微信群里抢红包,还是在电视上摇一摇抢红包,爸爸妈妈都玩得不亦乐乎。
我跟妈妈说:“忙活一晚上,最多也抢不到二十块钱。”
妈妈一边乐此不疲,一边只是回我:“钱不钱的,好玩呗儿,多新鲜。”
倒是我活得太死板太理性了,其实不管是小时候放炮仗点灯笼,还是现在的抢红包摇红包,都是生活的一种乐趣,过年的一种仪式,既是乐趣与仪式,自然无法用金钱衡量。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庆祝形式中都要有人与人的互动才是良性的习俗年味儿。
这次回家,我又带了很多学习计划回来,最终完成的内容寥寥无几。因为若是爸妈在家的话,我宁愿和爸妈一起看电视,教他们玩智能手机,坐在一起消磨时间。
并不是我懒,只是我觉得对于在外游荡的游子来说,这并不是虚度时光,而是最好的时光。这种团圆的热闹和陪伴,不就是年味儿嘛!
庆幸的是,我还带了相机回来,自打哥哥结婚之后,终于又拍了一次全家福。
五、年味儿就是人情味儿
生活中总是难免有些吃了亏欠和占了便宜的事情。但是,唯有少些理性的计算,多些感性的表达,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情,比如一家团聚,比如走走亲戚……
经历这些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事情,绝对不会令人失望。
因为人嘛,追根究底,就图这么个人情味儿,才不是什么年味儿。
或者说,传统的过年过到了现在啊,人情味儿才是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