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岁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你有没有想过?
我妈妈今年刚好六十四岁,她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照看我的小侄女,做饭、听养生课、跳广场舞。
我想自己到了六十四岁的时候,应该刚从工作岗位退休,开始另一段无欲无求的生活,看看过往没有时间看的电影、读读过往没有时间读的书、游游过往没有时间去的地。总之,生命就像到了秋天,淡然而宁静。
但今天的一个演讲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生活的方式可以与年龄无关。
1
演讲的主人是戴安娜·纳亚德,她在六十四岁那年,不带防鲨笼成功横渡佛罗里达海峡,而佛罗里达海峡被称为这个星球上最不可预知的海域。她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不使用防鲨鱼笼横渡佛罗里达海峡的人,创造了个人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在此之前她曾有三次尝试,分别在28岁、62岁和63岁,但皆因体力不支、遭遇有毒水母攻击或者风暴而中途放弃。
作为一项挑战性运动,无疑需要很强的体力和耐力,应该是青壮年的时候,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年轻时都没有成功,年长怎么可能成功呢?
其实当她提出要再尝试一次时,团队的其他所有人都持反对态度,但她坚定不移。在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她说:我现在做这件事与体育竞技无关、与我要成为第一名无关,而是关于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我们都在单行道上,永不回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在回首时没有遗憾?
为了不留遗憾,她勇敢发起挑战,经过53小时的鏖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奥普拉·温弗瑞(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脱口秀主持人)的采访、奥巴马的接见,也与出版商签了出书的合同。但她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以后可以挺起腰板走路,因为我是那勇敢、无畏的人,而我接下来的每一天都会如此。”
勇敢、无畏的标签足以让人回首往事不留遗憾。
2
多年前,我是一名十八线高校的教师,厌倦了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有了考博的想法。
那时也有很多和我一样想法的同龄老师,但是他们基本都选择了我们省城的高校。因为在省内读博,可以多方面兼顾,既可以攻读博士、又不耽误学校的工作,学位、工资、职称一样也不少,一举多得。
而我当时和先生一起选择了北京,决定脱产学习。我觉得读博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后的读书机会,不仅是为学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历程,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非常的幸运,我和先生如愿以偿,顺利通过考试。但是压力也随之而来,教师工资收入较低,没多少积蓄,北京花费大,如何保障基本的生活;儿子还在幼儿园大班,如何能让他不做留守儿童,来北京接受教育,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只要你想你就能,即使命运把你逼到了墙角,还会给你自由呼吸的空气。
最终在家人、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我和先生如期顺利毕业,并留在了北京。
如今,我们已在这个城市落下脚跟。虽然生活仍有不容易的地方,但我内心坦然。回首往事,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这条路虽然艰辛,但没有遗憾。
前一阵出差到当年的学校,见到和我同年考到省城高校的同事,她向我抱怨着学校种种的不如人意,后悔当年没有考出去,让自己有能力逃离那个地方。末了,她说:还是你有远见。我笑了笑,心想:不是远见,是内心的追求与勇敢。
勇敢是不计较生活中的得与失,去追逐自己想过的生活和梦想。
3
我一女性朋友,84年生,几年前跳槽到一家半事业单位,原想在哪里能轻松一点,有时间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但很快就发现,现实并非她所愿,倒是事务繁多,加班常态化,人际关系复杂,每天身心俱疲,工作成为折磨。她常时不时冒出要不要换个环境的念头。但一想自己还没有解决个人问题,要是跳槽又会有一个适应期,解决个人问题更是遥遥无期了,只好保持现状。
结果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现在她已在这个单位待了六年,个人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生活最糟的莫过于前怕老虎后怕狼,一直处于纠结中。因为纠结,只会带来个人能量的耗散,并不会带来想要的结果。
前几天,她又向我倾诉她的焦虑与迷茫。我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剂药方,就是:勇敢。
勇敢地放弃,勇敢地选择,勇敢地追逐。
生活不是跷跷板,你在此处妥协就能在彼此得到收获。面对生活中的取舍,要勇敢地做出选择,选择心之所往。在那里,把自己锻造为更优秀的自己,也许就有美好在前方等待。正所谓: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把勇敢作为一个人拥有的24项优势之一,有了它,我们可以为自己理想的目标而勇往直前,可以为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义无反顾,可以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拼搏奋斗。
勇敢,无关乎年龄,无关乎际遇,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