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有的地方,过年可以不置办新衣,不准备鸡鸭鱼肉,但对联是一定要新换的,否则,就说明这个屋子后继无人或根本不住人了。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从山东移居浙江,此时正值岁尾,于是王羲之写了一幅对联:“春风春雨春色 / 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 / 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微弱的夜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春节作对联的习俗是怎样来的呢?据考证,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就在屋子的两扇大门上钉两块桃木大板,木板上分别刻着“神荼”、“郁垒”,神荼和郁垒就是传说中驱鬼辟邪的大神,可以保佑住在屋子里的人全年无病没痛永享太平。茶,一直被古人誉“万病之药”的神物,由此可见,茶叶与春联自古就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据史科记载,二千多年前,“荼”和“茶”是通用的,《说文》有句为证“荼,苦茶也”,《野客丛活》中记载:“世谓之荼,即今之茶”。“荼”字最早见于成书在西周时期的《诗经》,在其《邶风·谷风》中有这样的描写“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到了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才将寝室门上的桃符板换成了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一直以来,春联的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比如,100多年前,中国青年反对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此 /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还有反映万恶的旧社会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对联“吃一升,借一升,升升不断/还旧账,欠新账,账账难清”。再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内容苍白的对联“两个生产能手 / 一对劳动夫妻”。等等这些对联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
但是,“茶”字作为对联一个极其重要的“联眼”,(“联眼”是指在一幅对联中,对该幅对联的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一直永恒流行了几千年,这些对联满纸透着茶叶的清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每一年春节过后不久,全国最重要的两会在北京召开,各地代表济济一堂,沏一杯香茶共商国事,其中有一句对联特别应景:
坐上清茶依旧 / 祖国气象常新。
清八大家之首的郑板桥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 ,就曾写过茶联 :
汲来江水烹新茗 / 买尽青山当画屏。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 ,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 格外亲切 。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
扫来竹叶烹茶叶 / 劈碎松根煮菜根 。
这种粗茶 、菜根的清贫生活 ,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 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 ,又富含情趣 。
郑板桥平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 ,为此,将茶与墨融 进茶联 :
墨兰数枝宣德纸 / 苦茗一杯成化窑 。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 联 :
雷文古泉八九个 / 日铸新茶三两瓯 。
另外,郑板桥还为茶馆写过茶联,在《题真州(今江苏仪征县)江上茶肆》中写道 :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
悬挂茶联,古代如此,近代又何尝不是这样。仅以杭州的 “茶人之家”还有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 样一副对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这里,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 的感受。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写道:
得与天下同其乐 /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副茶联,虽然没有一个“茶”字。但人们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 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
还有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 联: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 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这不仅刻画了茶馆“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 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又如四川成都,据说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铺,但因经营 缺少特色,生意清淡。后来,店主参照当地商家的风习,请当地才子书写了一副茶酒联,曰: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两杯酒来。
这副茶酒联,既奇特,又贴切,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 茶人、酒客慕名前往,结果经营大有起色。
总之,在我国,以茶为题材的楹联,随处可见,内容广泛, 意味深长。现将常见的集录如下:
山峡云雾龙井瓜片碧螺春/
太姥银针猴魁毛峰紫笋茶 。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
书画当观韵/ 饮茶要健康。
桃魄乍飞随水去,尚能饭否/
鼎汤初沸有朋来,不亦乐乎。
云雾欢欣飞越,饮甘泉,烹古雪,顿生觉悟/
茶饮自在沸腾,沏紫笋,箤黄芽,极尽殷勤。
一苦二甘三回味,德馨味厚/
九清八旺七敬茶,泉冽茗香。
窨得茉莉无上味/ 化作人间第一香。
三分春色描来易/ 一瓣芯香品不完。
说到茶联,当然不能不提与茶有关的一个典故,说的是苏东坡任杭州“市长”时一次外出到了一个寺院。接待他的和尚非常势利,以为他是一个普通游客,便说“坐”,又交待小和尚“茶”。后来聊着聊着,他发现苏才子肚里有货,就客气起来,改说“请坐,敬茶”。等到最后得知来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大吃一惊,恭恭敬敬地再次上前:“请上坐”。并大声吩咐:“敬香茶”!一盏茶毕,苏东坡起身告辞,和尚请他留下墨宝,苏东坡在纸上一挥而就,于是就有了一下两句千古奇文。
坐,请坐,请上坐 / 茶,敬茶,敬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