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我打算这样备课

课大于天。孩子们学的怎么样,需要看老师课备的怎么样,老师好好学习,孩子们也能天天向上。

“用一生来备好一节课。”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引用的一位历史教师的话。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到一个学校听一个历史教师的公开课,他觉得这个历史教师的课上得非常精彩,就去和这位历史教师交谈。他说:“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备出这样一节课的呢?”这个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后来,苏霍姆林斯基就把这个历史教师的话概括成“用一生来备好一节课”的教育名言。

我们大多数老师可能做不到像这位历史老师这样用一生来备好一节课,但是我们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需要认真地、仔细地备好一节课,而不是上课时借用他人的课件照着课件从头到尾读过去,又或者是临上课前还没有备课,然后照本宣科,这样的课自己上的难受,学生听得也索然无味,长期下去,谁还愿意听你的课呢。

新学期给自己立一个flag,课不准备好,坚决不上课。那怎么备课呢?新学期,我打算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做:

01教材

打开教材,通读全文内容,包括正文和补充材料部分,也就是不错过一个字。教材里的每个字都是经过专家审阅过或者打磨过的,都有其价值。在读的过程中,用铅笔记录自己的疑惑点或者自己认为的重难点,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看完本节教材之后,要思考这节教材内容在整个一课当中,一个单元之中,甚至一本书中的地位和其它章节的关系。

02课标

看完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讲什么,然后去对标课标,去找它上一级的东西。看看课标给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知道需要落实什么核心素养。

03教参

教参,教师的参考书,里面的内容讲的特别细致,每位教师都不容错过,阅读完会对教材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04上课思路初稿

有了前面的三步,这时自己在心中确定一个上课的思路,写下教学目标,每个环节采取什么活动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写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复杂,大致记录一下流程,形成自己的初稿,这是自己原生态的想法。如果首先借鉴其他人的作品,自己的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

05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输入课题名称,不同的教学设计都会呈现出来,我们可以挑选一些看看,哪些地方别人的处理比我们更到位,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中,但肯定不能照搬照抄,要依据自己的学情精挑细选,这样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

06上课

老师们都有经验,即使你的课备的再充分,在上第一遍的时候,你自己都会发现一些问题,这时需要及时调整,进行第三次备课。每上一次,我们可能都会有一次收获,可能会进行第四次,第五次备课……

07反思与完善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有的老师认为新课上完就结束了,其实最后的教学反思才是我们备课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走的好不好,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节课这样做不难,难的是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做他人不能做的事,假以时日,这样一节课一节课的积累,三年五年之后,不优秀都难吧,借以此文,与各位同行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