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千面,在连续刷完不下百次的《甄嬛传》后,在我看来,《甄嬛传》不仅仅是一部宫斗剧,而是一场人生。
先说皇上吧,皇上是普通人的理想。人人都想过上理想的生活,千方百计的献媚讨好,但未必事事遂愿。当然,也有人为之付出真情且常怀警惕之心,用对了方法,理想化为催化剂,成功之路事半功倍;若是急功近利,反致不至,身心倶损——成也欲望败也欲望。
谁说不是呢!一句“菀菀类卿”,就将太过理想化的甄嬛打落云层。
华妃——被感性思维蒙了心智的女人。
爱情,可以修成正果,亦可以将人拉入泥沼,动弹不得。神话般的爱情,谁都想拥有,但那也只存在于神话中。世上本无董永,何必执着仙女心?若没有清冷的智慧,只能一错再错。
用皇后的话说:“郎情似酒热,妾意如丝柔,酒热有时冷,丝柔无断绝”。
华妃娘娘:一往情深没有错,请别忘了你的夫君是君威天下的皇上,在准备无断绝的丝柔之前请您先理好丝柔的头绪。若是种下“剪不断理还乱”、或是断章取义的因,最终只能吃下痴心错付的果了。
端妃:和华妃相反,同样是爱皇上,端妃则把日子过成了“细水长流”。
弱者示强,强者示弱。
一个敢于“认怂”的人,从来都不简单。
站在人生低处,蕴藏力量,“忍”字头上一把刀,吞下了委屈才能喂大格局。
剧中的端妃常被华妃打压,但她却没有向皇上抱怨过一句,她总是一忍再忍,审时度势,最后与甄嬛结为同盟,走向了另一个更高的顶点。
由此可见:感性与理性犹如矛与盾。前者为攻击敌人的利器,后者却是让人安全的保障。
敬妃:常被甄嬛粉戏称为“砖妃”。在偌大的皇宫中,她是“孤独”的代名词。
白天归顺生活,夜晚臣服灵魂,一个现实,一个真实。聪明如砖妃,被她发挥的淋漓尽致。
假设到了今天,敬妃很有可能会被冠上“八卦、狗仔”的头衔,但她不会轻易站队,不去附和,不去讨好,藏了锋芒,内求内心。否则,何以在杀伐决断的华妃娘娘房里生存?相反,丽嫔和余答应仗着华妃这棵大树热热闹闹,力求被认同,结果成了一种外在的喧哗。
果郡王:他是文学的化身,亦是真爱的导航。甄嬛在万念俱灰之时爱上果郡王,涅槃重生。
而在生活中,果郡王更是一条通向诗和远方的捷径。我就深有体会,我不敢说自己有文学的影子,但我是心甘情愿去读,尤其是在失意之时,把读书当作是发泄情绪的入口和出口,原本糟糕的事情也变得明朗起来。
同样是爱,对皇上而言,嬛嬛更多了畏惧之心,果郡王为何会成为嬛嬛的至爱?不仅仅是果郡王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更是践行了嬛嬛“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初心。即使果郡王不在了,嬛嬛也要带着双生子好好的活下去——甄嬛亦是果郡王至死不渝的“唯一的正妻”。
人生路漫漫,所遭受的困难何止九九八十一难,走过的弯路何止十万八千里?糊涂的时候更要面临被降位、被禁足、被驱逐出局、备受冷待……亲们:或许谁也躲不开诸多的弯弯绕绕,唯有读书,用哲人慧人的内心来修炼自己,方能逆袭。
皇后、齐妃、祺嫔、安嫔,我将之并为“贪嗔痴慢”————份属思惑。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禅宗里面讲:谁缚汝?就是你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祸患是认知不足,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是欲望和认知不匹配。
这不就对上号了么?
你看:祺嫔(慢)高举自己,不够慈悲,不够谦和,一心“出头”,才会被皇后所利用,落得个满门抄斩、家族没落的下场,甚至连一个首领太监都可以抗旨,活活殴死了她。
而安嫔(痴),何尝不是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痴”——与“愚”与“妄”常结盟,安嫔若是一早目标明确,懂得感恩的话,何苦受制于人?
齐妃(嗔)空有三阿哥这张王牌,有脾气没本事,经不起别有用心之人挑唆,照样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生活中,怒火中烧构成了许多危险产生的隐患,所谓的“冲动是魔鬼”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吧!佛曰: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发脾气是本能,不发脾气是本事。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自己的认知,修的是破除“我执”。
皇后(贪):前面说过了,成也欲望败也欲望,“一念烦恼起,百万障门开”,现实中,有多少人为了达到各种贪婪的愿望,必然会不择手段,用歪门邪道去争取。
乌拉那拉氏.宜修,若不是想独吞夫君所有的爱,则不会生出嫉妒,更不会一错再错,举起屠刀。嫉妒是天下最可怜的东西,邪恶更是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举得起又放不下的皆为“贪”。
剧中人散时,嬛嬛的一句:“没有你,何来今日的甄嬛”?扎人心,戳泪目……
戏剧或是从现实而来,但人生却无法如戏般可以重来。鉴于此,那些把日子过成了戏和把戏过成日子的,都是最高的情怀,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