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完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目标——方法——行动。而完成读书这件事,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思路,稍加具体一下:问题——自我思考——读书——思考——实践——总结适合自己的理论。这是一个完整的读书过程。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有关读书方法的书籍都是在读书与思考这两方面下工夫,可能这两个环节更系统一些,更普适一些,怪不得说读书该成为一个习惯呐。既然这两个环节有系统,可以学,那应该就简单了啊。找到方法,反复练习。读书不过三个主要问题。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为何读书?换句话说,读书的动力来自什么。动力有什么自驱动与外驱动。我可以说因为好奇这世间的一切,因为获得成就感。目前这两种原因都合理,因为这是我们的需求,我们获得了会快乐,会满足。但我们还要获取知识,同样,我们可以说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说有了这些专业只是我们就能得到一份好工作。这也使我们满足,快乐。我还因为我要改变人生而读书,但事实是获得世俗认可还是自我认可的人生,这个解释真的是不符合太多理想化的答案!读书啊,肯定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啊!但是,我从小被世俗影响,如果骨子里早已认可了世俗呐?这是我的疑惑,我现在还不能解答。俗话说,玩玩就知道了(词穷)。还有,快乐,知识,改变这都是满足自己,但这些有什么关系呐?有无高下之分,当你只能得到其中一个时,是不是就有问题呐?当我读《明朝那些事》时,我确实得到快乐,但我感觉没能够获取知识(记住知识,理解知识,有些地方说知识不是用来记的),我也没能觉得改变改变了我个地方(这点我觉的应该是我过度关注自己所认为的缺点,而忽视了改善的其他地方,所以我心太大,其实我已改变,嘻嘻)。
读什么书?纵观我读过的书,网络玄幻小说最多,冒险类书籍第二,正儿八经读过的经典只有《平凡的世界》,还看过一些言情短篇,还有三本传记,大概就这么多。我现在已经不看网络玄幻和言情,是因为千篇一律,加之不合常理。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那种与传统斗争的流浪与探险真是刺激。《平凡的世界》自不用说,确是经典,那种无限接近现实的描述让我感觉真实,那种小人物最终的思想领悟让我觉的少平的路不平凡,所以不会有少平世俗上的成功。《诺贝尔传》讲述了诺贝尔的传奇的一生,虽然作者的写作态度主观,尽显溢美之词,但从中我也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缺点。从中可以看出我审美的提升。我要认识的人已从神人变为凡人,我更渴望了解他人不凡的经历,我渴望真实。这是我目前喜欢读的,也可以从中看出我读书太少,范围太窄,不善于“养胃”。读书的确是一种满足我的简单方法,但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不可放纵欲望,要心灵自由。所以我现在该开辟新的领域了。可以在表达方法上,可以在内容形式上。
怎样读书?写了这么多,越发感觉读书是满足自己,果然是越写越明白,越坚定。怎么读书呐,读,要每天读,想吃饭一样(瞬间想到一个读书吃饭理论)。写,要每天写,感觉很棒,目前还是凭感觉写。听说还有很多其他输出方法,慢慢学吧。当然我知道最大的输出是实践。至于记住与理解知识我还没系统方法,但从《明朝那些事》中我知道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总结,预测分析结果要结合环境与人性,而人性又受环境影响。这算是读史的一类方法吧,慢慢学,最后把它总结出来,那以后就可以用喜欢的书的方法去读枯燥的史书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