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胡说八道的大椰子。
本来这篇文章应该是昨天发的,但是想了想还是优先发小伙伴的聊天。
下面这个视频,应该或多或少有小伙伴看到过。
看了可能六七遍,越看越难受,越看越看不下去。
我一直奉行的是不婚主义,不仅是对我爸妈这么说,对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自我催眠,而且催眠自己还比较成功。
不婚多好啊,自己一个人,想去哪里去哪里,想干什么干什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很喜欢王羲之那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好一句放浪形骸之外,好一句不知老之将至。
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志趣。
他们喜欢结婚就去结婚嘛,我不想结婚那我就不结。
反正年轻,反正不着急,反正我过我自己的生活,不是生活过我就好。
很喜欢萧煌奇的一首歌:《过我的生活》
每一句歌词都写得那么自由、自在
我过我要的生活,不是生活过我就好
只要是我想要的,期待多久都有情调
不该我吃的,懒得管它是否酸的葡萄
对别人爱的甜点,报以微笑。
······
我做想做的事情,忙碌也是一种逍遥
····
享受那些烦恼,感受我想要的味道
没什么重不重要,只在乎需不需要。
就感觉每一句歌词都是在写我自己,连同节奏,一起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上也一定有和我一样的人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坚持自己的坚持,对于别人的声音和意见近乎麻木。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年轻嘛,鲜衣怒马,疯一些也可以理解。
身边的人也有问过我,那你老了怎么办。
我都不用思考地回答了他:
老了就go die呗,难道还要等到自己生活没办法自理的时候,受人白眼吗。
我最好的朋友给我说过他的一个看法: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其实到了50岁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是正常人的80-90岁了,也差不多了。
我不能说完全不同意,新一代和旧一代的迭代太快,随着网互联的普及,这种迭代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尤其明显在我每次回北京的时候,都会看到一批我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人。
每一次回去,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于是在一大群不认识的人中间找寻自己以前认识的、熟悉的,一旦找到了,那种亲切的感觉随着当时的记忆也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不然那就真的只是回忆了。
虽然我一直奉行这样的不婚主义。
但是偶然间看到的一段话,说实话,有点动摇我。
内容是这样的:
你可以不结婚,没有关系,你过好你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但是,如果当你年纪渐长,亲人离去,你看见别人万家灯火通明,你看见别人过节着急回家,你看见别人对你说我家里有人等我。
如果你可以忍住不难过,不伤心,不孤单。
如果你听“家”这个字不那么刺耳。
你就不结婚吧,没关系。
当然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就像一把铁锤敲在了我心上,震得我稳不住身形,动摇了我坚固的心。
是啊,父母终究要离开,父母离开了的家那还叫家吗?
到那个时候,我的家又在哪里呢,你的家又在哪里呢?
到时候就如沧海之一粟,蜉蝣于天地。
这样的想法能轻易攻陷我自以为铜墙铁壁的内心。
这么强大的敌人,我第一时间就把它扼杀在了萌芽的阶段,直到我看到这个视频。
就如雨后春笋一般,悄然在我铜墙铁壁的墙角开始慢慢生长。
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起高楼,却看不了它楼塌了。
看见视频里面的老人在消防队员的搀扶下才能起身喝口水,悲悯、同情、可怜,这些情绪顿时充斥着我。
我不是说那个老人,这些情绪都是对我自己。
我常常说不怕死,死有什么好怕的,谁不会死。
可是伤风感冒还是会去找药吃,身体不舒服还是会立马查查自己是不是得病了,亲戚是一生,他讲一些病理和民间偏方治疗方法的时候,我也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个。
说自己不怕死也真是可笑。
铜墙铁壁早已锈迹,直到我写这篇文章,我的心还在动摇,以后怎么办。
我也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谁的人生又不是一场修行呢,视频里的老太太,她修的什么行呢,修到最后举目无亲,修到最后老无可依。
这篇文章写完了,可是一向杀伐果断的我却更加不会做选择了。
众生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