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重点,问题出在哪?
求关注。
如果父母对孩子关注不够,他就会想办法得到你的关注。
他要弄出点动静来,他不管做的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对还是错,孩子没有是非对错。他就去尝试,比如做了事情A,这个事情在父母看来是好的,正确的,应该的。但是大人往往对这些正确的事情忽视,觉得就应该这样做啊,还用说吗?所以父母往往不予回应。孩子发现我做了A事情,没有得到预期的关注,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孩子很聪明,他要换换做别的事情,尝试其他可能性。于是他就做了事情B,果然,得到父母强烈的关注,噼里啪啦一顿暴打。宝宝心里苦啊,宝宝不说。虽然挨打了,但他发现做这个事情有效。被父母关注了。以后他再想得到关注的时候,他会想,上次我做B事情的时候,爸妈看到我了,虽然后来打得有点疼,可是,我还是想爸妈看到我,于是……唉,小可怜,又吃一顿噼里啪啦大餐。
在求关注这件事情上,也是孩子的存在感需要,他需要父母的关注,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父母是爱自己的。我们给【关注】排个序:
一、积极正向的关注
二、消极反向的关注
三、不关注
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一个,积极正向的关注。如果得不到第一个,只能退而求其次,要第二个--消极反向的关注,总比第三个--不关注要好吧。
所以,孩子捣乱不是他本意,他只想要第一个,积极正向的关注。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积极正向关注就好了。那为什么很多父母不给呢?
没有
有,不给/不会给。
先说第1种,为什么没有呢?因为自己的父母也没有,祖上就没有传下来过,父母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过积极正向的关注,没有习得,怎么给孩子呢?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东西的存在,啥叫“积极正向关注”啊?能吃吗?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2种,要介绍一个概念“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也就是说,你做到好,那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关注的;而如果你做的不好,父母就受不了了。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怎么可以做不好呢?做不好就要挨打挨骂受罚。要啥积极关注啊?要啥正向关注啊?有也不给。骄傲啥?得瑟啥……损失厌恶是个坑!
正确的做法,就是多给积极正向关注,少给消极负向关注。孩子做的好,做得对,不能视而不见,一定要抓住机会给予积极正向关注,可以描述你看到了什么,告知你的真实感受,当然也可以赞美、表扬;而对于撒泼这种行为,告知耍赖无用,尽量不予关注。慢慢孩子就知道父母想要什么,自己做什么,会得到父母的关注,做什么不被关注。
经常得到父母积极关注的孩子,更有安全感,慢慢孩子无需通过做坏事的方式来求关注,他知道,父母一直在关注自己,父母是爱自己的,不需要经常去确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