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诸事,你没想到的一定很多。没错,怀着这样的心情打开了它。这是万维钢用理工科思维解读世界的一本书。万万没想到,读完后醍醐灌顶,至少这是一本颠覆我认知的书。好吧,下面就本书谈谈它给我带来的几点体会,说点实际的吧!
一、该怎样读书?
一直都在读书,可是却发现读书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改变。也就说,我其实不会读书。很多时候,只是在享受“在读书”的感觉罢了。那该怎么读书呢?
大致要经过几个阶段:
1、随便翻翻—大致浏览一遍
2、略读—快速阅读,筛选出好的内容。
3、精读—对书中好的内容,需要慢读、细度、精读。
对于一本好书,最好读两遍。第一遍是陷进去,即消化作者的观点,理解内容。第二遍是跳出来,即专注于作者的思想脉络,边读边思考并做笔记。分析这本书讲了什么?这些观点正确与否?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对本书的看法?及它与以前的知识点是否有联系?重要的是,你不能沉迷在第一遍阅读中,你要有自己的观点,高屋建瓴,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了想法就立刻将它写下来。有可能只是一个瞬间的火花,却能带来知识的爆炸。
注意,知识就是力量,但你一定要将知识运用起来才能产生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知识一团结起来就会产生无穷大的力量。
看完这些之后,发现本书和古典的《跃迁》有相似之处。反思自己读书一直停留在第一遍中。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其实,我就是那种宁愿动手也不愿动脑的人。
觉得看第一遍花了很多时间,不愿再多花时间去深度思考、对知识进行再加工。也就是说,我只停留在猪八戒吃人生果——囫囵吞果的阶段。搞了半天,搞了半天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动物罢了。
二、“寓教于乐”真的行吗?
现代教育倡导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可如果你去调查中小学生,学习是快乐的吗?98%的人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
就知识板块而言,学习分为几块区域:
1、舒适区
比如一本书,你理解起来十分轻松、简单。这就是舒适区。这里你会感觉自己很聪明,一切轻而易举。这就说明这个领域你要学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你要做的事就是马上离开这里,向下一个地方迈进。
2、学习区
这里有很多知识是你从未听说的,这时候每向前踏一步,你都在学习、进步。你要做的事就是努力攻克自己的知识盲点。
3、恐慌区
好比读了一本书,你完全不知所云。你无比恐慌。这就是踏进恐慌区了,面对陌生领域,你汗毛倒竖。最好的办法是在学习区里踏实学习,打好基础,才能有力量应对未来的恐慌。
说了半天,我们回到“寓教于乐”上。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不管是学习,还是成就一件事情,期间都是一次次耐力的挑战与考验,这过程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作者遍访大量资料,得出真正的高手其实是经过刻意练习形成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提出,想要成为高手,需要经历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但是,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只是让你更加南辕北撤罢了。牛人之所以是牛人,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每一步都走在关键正确的点上,所以事半功倍。再者一万小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太过遥远,所以我们身边多是普通人。也就是,我们吃不了那份长久的苦头。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可供娱乐的事。它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比如王羲之洗笔成墨池、莫扎特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姚滨训练的花样滑冰选手摘金夺银的故事无不说明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学习就是在学习区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练习的过程,除了坚持、忍耐、接受之外,别无他法。所以,学习不是娱乐,更不可能寓教于乐。
三、你了解随机性吗?
随机性,百度解释——偶然性的一种形式,具有某一概率的事件集合中的各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发生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纯属自然,毫无规律可言。但我们喜欢用必然去解读偶然,使事情复杂化。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朝”和“十年”之间的差别之大,但人们还是喜欢夸大“一朝”即随机的作用。井绳与蛇外形酷似,被人为地将它两等同起来,但井绳是井绳蛇是蛇,二者再怎么相识,还是无法融为一体的。人为地将它们等同起来,并不影响井绳做井绳自己,也不影响蛇继续咬他人,而人只是将被蛇咬的心理阴影无限制扩大化,自我误导罢了。被蛇咬只是一个随机性事件,不具有代表性,更无其他解读意义。
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种很幼稚的行为。了解随机性,可以让你不至于大惊小怪。
2、赌徒谬误
沉迷于赌博中的人总是寄希望于下一次,他们觉得已经输了那么多次,那么下一次兴许就会赢了,认为输与赢是平均分布的。这是将随机和均匀等同起来。误解了随机性的含义。
赌博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这意味着下一把的结果跟以前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影响未来。
当然,这还源于人的一种侥幸心理,这心理使万千赌徒沉醉期间深受其害却又自得其乐。将希望寄托于随机性,犹如没有翅膀的鸟儿,是无法翱翔于天际的。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又何止赌徒!
最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要感谢耐着性子读完的你,阅读不易,能在这里相遇,都是好孩子。以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看一本书,觉得不看书心里难受。其实只有自己知道,那是因为已经形成了“这人爱看书”的外界评论,于是我在社会认同感的作用下做了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实则,我是一个敷衍了事的人。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简直惨不忍睹,当然,现在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我在路上哦!嘿嘿!以后,在有限的人生里,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读两遍。然后做好笔记,让大脑的延伸有迹可循,我思故我在。
另外,用科学的眼光去探究世间万物,做到用数据用实验用真实来说话,少点无病呻吟,多点脚踏实地的朴素情怀。
这本书引用了太多《自控力》《思考,快与慢》《刻意练习》《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内容,经典就是引经据典,哈哈,不过个人愚见,引用太多了点,很多观点都是这几本书的重合。不过,以上的本本佳作,你也值得一看哦!
365 极限挑战营 第06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