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周老师发起的《体验式学习的力量》领读营,也让我深入接触体验式学习的经典著作,坦白说,这本书真得挺难看懂,理论性比较强,作者非常严谨,动不动旁征博引,经常会出现一些其他学者的理论,原话和案例。所以读起来经常有点跳跃感。
在精读篇章中,我选择了我比较喜欢的,和熟悉的情绪的角度入手,提交的一份作业,也充分体现了我个人的学习风格和认知上的习惯,喜欢实践操作和生动形象的案例来理解知识。
因为自己刚好在7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场心理学的工作坊,耳闻目睹了老师如何在访谈中来引导来访者的情绪,所以后文我会着重阐释对情绪的掌控。
在2016年的时候,我和周老师合作组织过一次体验式学习的TTT课程,我邀请了一位我熟悉的心理学老师加入学习,而到了2017年这位心理学老师开展了一场萨提亚的心理工作坊,我又邀请了周老师参与。我撮合两位老师互动,背后有一个我的直觉,觉得许多心理学课程中的体验环节,其实也应该隶属于体验式学习。
后来周老师就告诉我,体验式学习的目标是四个层级,最初级就是for fun娱乐,上一个层级是for education教育,第三个层级是for train就是行为发展和训练,第四个层级就是for cure疗愈。而很多体验式学习的大咖,都有深厚的心理学背景。
两位老师的碰撞后,我的那位心理学老师选择了周老师分享的一个项目——彩球,他后来把彩球换成了石头,作为课程结的开场和结尾来应用,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次体验式学习和心理学的融合。
在本书,第6-7章阅读的过程中,让我联想起了很多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除了书中明确提到的马斯洛的巅峰体验,包括在提到“入状态体验”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和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的齐克森米哈耐先生的“心流”非常类似,入状态体验的概念也包含在心流体验中。
在第六章提到情绪神经中心的杏仁核,作者说,克服负面情绪并产生积极情感,就是体验式培训机构在提供合适的训练和发展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在《真实的幸福》中阐释过,消极情绪,从达尔文的进化学来说,是先于积极情绪产生的,无论是恐惧、紧张、失落都是我们祖先面对危险时所发展出来的本能情绪反应,是让我们生存下来的重要情绪。而积极情绪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加能有创意,有资源,有良好的人际链接和社交,是让我们活得更好更有品质的情绪。所以,体验式学习师要在培训中关注到学员的这两种情绪。
在第7章里面,关于恐惧情绪,描绘恐惧的地图,提到了一个冰山,这又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的心理冰山图,还有关于内心自我批评的一些规则,这个在萨提亚治疗模式里叫做规条。而打破这种规条,在心理学中,是一种疗愈和成长的手段,应用在体验式学习中,则是需要通过体验式项目的设计以及培训师的引导,让学员看到他的固有模式。
在读到第七章关于高尔曼的情商三部曲时,我可以分享一个关于这个操作的实践,本文之前所提到的7月份我参与的心理学工作坊,刚好可以验证此三部曲的运用。
高尔曼的情商三部曲是:
红灯:停止;平静下来;思考。
黄灯:说出问题和你的感受。
绿灯:前进并尝试你最好的方案。
情绪是心理学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载体。我思考了一下,用了载体这个概念,因为,情绪是人的内心经历着冲击体验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在心理学课堂中,往往会借助于情绪,来探索人们的心理结构,实现我们对内心的探索。而这个载体和其他培训载体不同的是,无法由培训师来掌控,这个载体的内容完全由学员自己来呈现,甚至就连学员自己也无法掌控,当然也有可能面临失控的情境。
在心理学工作坊中,在导师的引导下,某些参与者,开始在讲述自己人生的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非常激烈的情绪和伴随的反应。例如,表现为流泪,发抖,语无伦次,哽咽等等。
基于萨提亚冰山的隐喻,情绪的背后其实是一层又一层的内容。当学员会出现情绪反应的时候,导师做的事情是:
第一步,先呼唤来访者名字——红灯
第二步,核对来访者的感受,会出现一系列的词语做核对,直至找到这个感受,并让学员和这个感受“相处”,接纳这个感受。——黄灯
第三步,协助学员探索感受背后的冰山,例如,观点,期待,渴望,直至转化这种感受,询问来访者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决定和意愿。——绿灯
情绪能够撬动到一个人的对自我模式的认知,在BEC三角里是一个特别具有能量的一个角,也是一个非常挑战的一个角,因为情绪有时来得非常激烈,可能就会让参与者发生新的“看见”。
而挑战在于,培训师能否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去hold住学员产生强烈情绪以后的场域,并且围绕培训的主题,能让学员在B和C的部分协同发生一些变化。
关于情绪,我会继续在体验式培训和心理学学习中去体验和觉察。无论对于培训师还是学员,或者说参与者来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也很有价值的学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