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逛街,转到亨达,可以买双鞋哟。推门进店,触目看到的鞋一双比一双样式老旧,没有合适的。购买的欲望一下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抱着既然走进来了,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试了一双。
有点夹脚,售货员走过来了。
---这双鞋子不错的。
---有点夹脚
---新鞋都这样,穿时间久了就好了。
仍然没有决定要买的冲动。
---多少钱?
---230。这双鞋原价800多,春节前做活动还300多,现在很划算了。
---购买冲动马上升起。
现在分析,我是从她说的原价800多,重新定义了这双鞋:这是双价值800多的好鞋,我现在买,正处于它的价值低估阶段,最合适了。既然是双好鞋,夹脚什么的都不是问题,因为好鞋一般都不存在这些问题。正如售货员所说,穿时间长了,就好了。
---还能少吗?
---不能少了
---给我拿双新的
---没了,只有这双了。
于是掏钱走人。
回到家里,再想这件事,感觉有些不对。
首先,我对这家店一直都不信任,虽然店子上写着“亨达”,但就平时观察,她家店和其他店的款式都不一样,是不是假冒伪劣都很难说。
其次,我发现自己每次都是被“原价多少多少”给忽悠的。说白了,这就是销售三板斧中的一个。到底值多少钱,绝对不能听销售员说,而是自己感受,自己判断。一个东西的价值基本就是它现在的价格,不会浮动太大。反差太大,只能说明,它太不适合市场,该被淘汰了。
最后,它是最后一双,明显有讲价的余地,完全可以还200,如果不合适也可以不买,自己又不是非常缺鞋,更不是非常喜欢它,应该杀价的,买卖不成,说不定还长长舒一口气呢。
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了。而是:家里堆着一堆不合适的衣物鞋子等杂七杂八和如何处理它们的问题了。用着不舒心,丢了吧,很多看起来还都没怎么用,还有些全新。败家的罪恶感也会折磨我这颗脆弱的小心脏。
如果再买回类似的东西,就特别糟心,如同此刻我面对着的鞋子。
所以,下次逛街须知、须知、须知:
第一:最重要的,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最好出门前想明白,这次逛街是为了买什么?
第二:不要听销售员怎么说。现在的市场,商家在销售上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一半产品一半销售。听销售员说,不如自己做判断。简而言之,出门逛街是需要带脑子的。
第三:确定要买的东西什么是自己不能容忍的。比如鞋子夹脚,每次销售员都会说,时间长了就好了。可是自己从来都没熬到“时间长了”。
第四,要想省事,找靠谱的店子,目标明确,直接杀过去,还节约时间。
第五:不要因为怕拒绝而不还价,好好还价,狠狠还价,大不了她不降,自己也算买个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