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篇就指出:在一年级就出现落伍、不及格的学生,到二三年级仍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
苏氏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然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文中还列出了一个班级5组常见学生的现象以及怎样有效地帮助他们的具体措施。
第一组学生:
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须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出任何应用题。
培养措施: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
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
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
这一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
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
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甚至2/3。
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
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
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思考:
1 这五组学生不就是对应了我们现在教室里的1——5号学生吗?我们区里一直推行双分管理,就是分组分层管理。班里学生的特征正好与书中符合。
2 本节中的比喻发人深思:
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来桶。
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
因此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反思自己近一年来的教学,不足之处甚多。如何发展智力?我很少深入地去思考?在以后的阅读中要及时积累。
在成长学院听李利告诉我,班里的熊纪涛老师每年读很多书,还深入研究脑科学的书籍。
正如程翔老师说:“做一位老师,首先要科学,然后才是专业。”
3 如何树立学生的尊严?
(1)正确看待成绩
书中说:“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
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我每带一届学生,都特别看重学生平时努力的过程,及考后的总结、分析过程。只要学生与自己相比呈现进步、上升状态,就是对他成长最好的褒奖。
(2)分层布置作业
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布置相对较轻松的任务,及时给予评分。
学生能从评分中看见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
4 备课时应认真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
黄厚江老师曾说过:“备课时要多想让学生怎么动起来”。
苏氏的书真的是越读越耐读,越有味道。通篇无啰嗦语文,句句直指问题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