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件给我带来巨大震撼的事情,由此引发触及灵魂深处的拷问。
同事的孩子和儿子从小一起长大,但入学后,因为妈妈要求高,抓得紧,同时起步的小提琴和英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只看到了她每天六点多催着儿子起床的严格,假期一天不休,让孩子上补习班的残酷。我也自欺欺人地自诩为宽严相济,儿子的成绩还是不落后的。直到今年四年级期末考试实行全区统考,就读于不同学校的两个孩子能做出比较的时候,我才醒悟。人家孩子的语文只扣一分,数学和英语满分,总分全校第一的成绩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人家说作文和阅读水平不理想,只是一种谦虚。而我还曾认为儿子的作文一直不错,大言不惭地介绍经验。
虽然每个孩子都自己的特质,不可比较,但经过核聚老师的考霸训练营之后,我深深知道,儿子不愿意练琴,不擅长生字的书写,不细心审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对他的要求不高,没有抓住基础内容让他反复练习,一味依赖老师的授课,没有及时巩固复习导致。
儿子从师于湖南省最好的小提琴老师,课后却缺乏反复不间断的练习,兴趣和水平都没有大幅提升,只能羡慕三独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同学,顺利晋级的同龄孩子;喜欢阅读,但习惯于囫囵吞枣,认字颠三倒四,影响到了数学和作文成绩;三岁多就开始学习英语,却只是混迹于几个知名英语机构培训班,不记得几个单词,说不出几句完整的句子。经历了几次三番的打击,儿子对小提琴的兴趣递减,遇到生字就发怵,英语也不敢开口。
反观同事的儿子,每天记忆15个单词,2个句型,第二天六点起床,复习巩固;每天一个小时练琴,不断精进,而且参加各种竞赛、过级考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及时的反馈更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语文和数学的错题归集起来,经常复习重做,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才取得了全校第一,总分接近满分的好成绩。
虽然同事没有学过核聚老师的方法,但她的做法完全契合了老师所讲的大脑回路法,带着孩子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用重复和高频回顾,使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最后变成永久记忆。这套方法,适用于任何学习,小提琴、语文、英语等等。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教练。非常惭愧的是,作为一个学历比她高,投入精力比她多的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了弯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分享,分享曾经看过的好书,工作上的创新做法,育儿的体会收获,……说得好听是分享,但究其根源,从灵魂深处拷问自己,分享的形式是逮住机会便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显得很厉害的样子;分享的内容是照搬别人的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本身具有的,只是慷他人之慨;分享的实质是居高临下的炫耀,是不甘寂寞的倾诉,是半桶水的晃荡;分享的结局是朋友圈越来越窄,以自己为标准,绝大部分水平、学识、地位都在自己以下。
比如当朋友问起,你上班的地方远吗?我会想方设法提到自己很早起床,每天一个小时健身。于是对方会佩服我的毅力,羡慕我的身材。这样无形之中,内心升腾起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却拉开了和朋友的距离。其实自己内心很清楚,说起健身,我只不过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因为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坚持三年不间断,而对于健身的基本知识、注意事项、指标体系都只是浅尝辄止。
比如和几个老同学吃饭,我们的话题基本围绕孩子展开,我会不由自主地说起孩子的教育方法,儿子的懂事听话。全然不顾一位博士同学的感受,(她因为感情婚姻的影响,对儿子疏于管教)于是她参加聚会越来越少,而我又有意无意地成为焦点和大家眼中的“育儿专家”。 其实对于育儿,我只不过是读了几本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考了一个心理咨询师,但缺乏系统的学习,以及灵活地运用,离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距离。
提到自己从事了20多年的专业领域,更是羞愧难当。从参加工作开始,我便一直绕着专业走,没有直接从事过税管员工作,没有潜心钻研过业务。科班出身的我,居然一个专业证书都没能考上,一次次雄心勃勃地报名,但却一次次灰心丧气地弃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仅仅追求一种外表的光鲜,在于努力程度与实际想要获得的不成正比,在于自欺欺人地假学习。
怎么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焦虑和挣扎之后,痛定思痛,沉下心,聚好焦,认真地学习核聚老师的课程,深刻领会,不断悟道,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做法,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跃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同时也影响和教会孩子,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使他也能达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