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宅在家想放松一下,找来蔡骏的小说读。第一眼就被书名吸引——《镇墓兽》。满足我足不出户,还能“探险”的心愿。
蔡骏不愧是讲故事的高手。一开始就用好几个反差极大的情节抓住了我的心。其一,改造成牛棚的土地庙中,十来个老头,有书画研究大师、青铜器学者、顶尖瓷器专家等围了一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代思想变成了讲发掘古墓的故事。整整一个晚上,最精彩的故事并非出自这些专家之口,而是一位素来低调的老木匠;其二,为皇家修墓的石匠误入皇陵,他的妻子在皇子的棺椁盖上产下一枚男婴。代表死后荣宠的地方成了迎接新生之所;其三,墓葬中凶恶的镇墓兽本该收割擅闯者的生命,却出人意料的协助救护新生儿;一个又一个不合情理的情节,在故事最初被作者一一抛出,让人因接不暇。当新生儿跟着石匠父亲回到工匠村的时候,我的心不由一放,以为故事将进入平直期,可一眨眼,石匠在漆黑的夜色中被德国兵枪射胸口,生死未卜。那个福大命大的孩子,竟然失踪了!作为读者的我目瞪口呆,也忍不住拍案叫绝。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赞叹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瑰丽的文笔。
我不禁思考如何能写出那么棒的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细腻的笔触、严密的逻辑…这些当然全都不能少。但它们都该依附与何处呢?
记得作者前言时提及。关于本书,作者是在2015年偶然得到的灵感,但为了“镇墓兽”三个字,他挖掘出成百上千幅镇墓兽的实物图片,有在考古现场新鲜出土的文物,有在博物馆里堂而皇之展出的国宝,也有在拍卖行手册里价值连城的古董。为让更多的镇墓兽重见天日,他还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下载了数百份考古报告(足以精确到每个厘米、每根骨头、每个经纬度),解读了数不清的墓志铭,彻夜从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中搜集资料,甚至发现了一位埋葬在白鹿原的唐朝小皇子……一直到2017年才提笔开始撰写本书。整整两年多材料积累,大浪淘沙,沙里筛金,终成正果。
当读到父子俩在地宫一起制作镇墓兽时,“制兽九宫”。每个步骤,就是一宫。作者写得极为详细,仿佛这项浩大的工程就是在我眼前一步步完成的一般。如果没有之前下的苦工,光靠天马行空的想象会写成什么样呢?也许会是一段让人过目即忘的胡说八道吧!亦或者,更可能是此处省略一万字的忽略不表。
对比在网上看的一些架空的“爽文”。乍一看文笔也很行云流水,但细节不经推敲。大段大段的情节极尽夸张,看时很爽,转眼就被抛之脑后。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文化底蕴,读过后无所得。而蔡骏的“制兽九宫”一步步虽在为读者解惑,可偏偏又挑拨到我的好奇心,忍不住去度娘了解更多讯息。而因镇墓兽是真实存在之物,通过网络查询,让我更有获得感。真的如同随着作者探险了一番。
至此我终于有些明白为何有时我也会有一些不错的故事灵感,但记录下来后往往感觉难以成文。其实就是缺乏充足的材料支撑。火花终究只是火花,除非把它们聚集起来,按序排列好,才能构成绚烂的烟火。思想的火花也是如此,灵光一现,会有好主意。但这个好主意的落地可并不容易。需要持续不断的思考、拓展、试水、修正、打磨,方可能打造出好的思维的产品。
写作是帮助大脑持续和深入思考的好方式,要写出好文章除了要懂套路以外还需要如蔡骏一般收集详尽资料。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肚子里有货,才敢把牛吹出花儿来。力的作用是互相的,输出倒逼输入。写作时感觉言之无物,才知道自己读书不够,读书后说不出所以然,才晓得自己思考不够。尽可能的搜集相关知识,全面详细的了解,再通过思考提炼,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之内化。这就是人常说的把书度厚,再它变薄。写作和学习应该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