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具体到阅读这件小事儿上就是:书有类别,虚构写实,各自区分;读者有别,小说科普,各有所爱。不同类别的书籍,蕴含着精彩各异的文字世界,不同喜好的读者,体验着截然不同的阅读快感。
阅读时,将书籍分类真的很重要。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如同旅游,我们得知道即将欣赏的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唯有如此,才能不错过旅途中最美的景色。
另外,只是将所读书籍简单粗暴地分到某一个种类中还远远不够,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一般而言,我们读的书分为虚构类和说明类。前者包括小说、戏剧等,而后者包含实用性、理论性的作品。理论性的作品,教人认知,重在阐述“这是什么”,核心要义在“知”;实用性的作品,给人建议,重在指导“我们如何做想做或者应该做的事情”,核心要义在“行”。比如,《时间简史》一书,自始至终是在向我们阐述时间和空间的核心秘密,而《超级时间整理术:每天多出一小时》中,则针对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容易丢掉时间的细节给出了整理碎片时间的可行性建议,显而易见,书名中同时包含“时间”这个关键词,但是这两本书却是各有侧重的。
将书籍进行恰当分类,不仅有利于我们记得自己所读为何物,而且对于我们探寻更为广阔的书籍世界,获取更为震撼的阅读体验大有裨益。书籍分类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阅读精力的有效分配,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而浩瀚书海无边无垠,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意义的类别中,更优质的书籍上,快慢结合,张弛有度,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既不快到囫囵吞枣影响理解,也没慢到原地踏步浪费精力,这样,我们才算是合格的读者。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前,我们要学习去怀疑一切。而在书籍的分类上,我们更要有疑心,千万不要被形形色色的书名蒙蔽双眼,万万不能以一成不变的速度和方式去读不同类别的书,不然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谨记:读书不分类,小心会遭罪。
参考资料: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郝明义 朱衣 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