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孟河的秋意

                                          孟河的秋意


“孟河秋至景如绸,古邑风华岁月流。” 当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的诗意漫过长江北岸,这座被誉为 “全国文化历史名镇” 的孟河,便褪去夏的燥热,换上秋的斑斓。青瓦白墙映着金黄银杏,古巷石板叠着深红枫影,连空气中都飘着羊肉的暖香与医派的墨韵 —— 秋在这里,不是凋零的序曲,而是岁月沉淀的华章。

小黄山:秋山着色入诗囊

孟河之秋,始于小黄山的层林尽染。这座被当地人称作 “孟河绿肺” 的小山,秋日里似被打翻了颜料盒:银杏缀满 “金箔”,枫叶燃着 “丹砂”,松针凝着 “翡翠”,连山间的野菊都攒着细碎的 “日光”。沿石阶上行,落叶铺就的 “地毯” 踩上去 “咯吱” 作响,偶有山雀掠过,鸣声清亮,与风穿林叶的 “沙沙” 声,凑成一曲天然的《秋山吟》。

登顶远眺,孟河全貌尽收眼底:长江如练绕镇东,古街如带穿镇中,新楼如笋立镇西,南兰陵村的稻田泛着金黄,郑塔里的白墙隐在绿树间。此情此景,恰合一首五言绝句:

《登小黄山望孟河》

秋峰披彩绣,极目大江流。

古邑藏新韵,风华满画楼。

稻浪翻金穗,村烟绕竹丘。

医香传四海,此景最宜秋。

山脚下的九龙禅寺,红墙映着满山秋色,晨钟暮鼓与山间虫鸣相融。拾级入寺,香炉袅袅青烟里,仿佛能听见千年的禅语:“秋来万境清,心定自安宁。” 古寺与秋山相映,成了孟河人秋日寻静的好去处。

南兰陵村郑塔里:秋田诗画醉人心

从黄山下来,往南行便到了南兰陵村郑塔里。这片明清时就有 “药材种植之乡” 美名的土地,秋日里更显诗意。村口的古银杏高耸入云,金黄的叶片簌簌飘落,铺在青石小径上,似一条通往田园的 “金毯”;村边的竹园依旧苍翠,竹竿挺拔,竹叶在秋风中轻摇,筛下细碎的光影;莲花庵遗址旁,几株野菊开得正好,淡紫的花瓣映着残垣,透着岁月的温柔。

如今的郑塔里,围绕 “香邑南兰陵 享趣郑塔里” 的定位,把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与康养休闲揉成了一幅动人的秋画。“水韵香” 版块里,秋波粼粼的池塘边,村民们悠闲地垂钓;“田野香” 版块中,稻田里的收割机忙着收割,金黄的稻穗堆成小山,空气中满是谷物的清香;“屋里香” 版块内,农家菜馆飘出羊肉汤的暖香,游客们围坐桌前,尝一口地道的孟河菜,话一段乡村的趣事。

秋日的午后,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在稻田边认识农作物,在竹园里听竹风,在古银杏下捡落叶做手工。村里的老人说:“咱郑塔里的秋,是能摸得着的暖,看得见的美。” 恰如一首七言小诗所赞:

《秋日游郑塔里》

古杏垂金映竹扉,稻花香里蟹正肥。

莲庵遗址寻幽意,闲坐农家话夕晖。

水韵三分融月色,田风一缕带秋归。

若问江南何处好,兰陵村里醉心扉。

孟河老街:古巷秋深藏岁月

从郑塔里回到镇上,拐进孟河老街,时光仿佛慢了半拍。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秋阳透过斑驳的木窗棂,在墙根洒下细碎的光斑。街边的老茶馆里,紫砂壶冒着热气,老人们捧着茶碗,说着 “孟河三绝:医派、羊肉、鳝丝面” 的老话;手工艺品店的玻璃柜里,木雕、竹编映着秋光,每一件都透着匠人的巧思。

最妙是暮色初临时,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裹着秋夜的凉,映得 “孟河老街” 的木匾愈发古朴。偶有戏班在万绥古戏楼彩排,昆曲的婉转唱腔漫过巷口,与卖糖炒栗子的吆喝声交织,成了秋日里最鲜活的市井乐章。曾有诗人赞此景:“古巷秋灯映碧苔,戏声轻绕画楼台。人间烟火皆诗意,最是孟河入梦来。”

万绥古戏楼:秋夜弦歌续古情

万绥古戏楼,这座始建于清代的木质建筑,是孟河戏曲文化的 “活化石”。秋日的夜晚,戏楼前总是聚满街坊:老人搬着竹椅占座,孩童攥着糖人张望,连路过的游客都忍不住驻足。当锣鼓敲响,“生旦净丑” 粉墨登场,《牡丹亭》的 “游园惊梦”、《梁祝》的 “十八相送”,在秋夜的星空下缓缓铺展。

戏楼的飞檐上,秋叶簌簌飘落,似在为唱腔伴舞;台下的观众听得入迷,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拍手叫好。此情此景,恰如一首七言律诗:

《观万绥古戏楼秋夜演出》

古楼飞檐沐秋光,锣鼓声中忆旧章。

水袖轻扬藏雅韵,唱腔婉转绕雕梁。

霜风不解观戏意,落叶犹随曲韵扬。

莫道人间烟火淡,孟河今夜满庭芳。

戏散后,老街的灯火依旧明亮,游客们或寻一家面馆,或逛一间小店,秋夜的惬意,在这古巷中慢慢流淌。

舌尖秋味:暖食暖胃慰秋凉

孟河的秋,藏在舌尖的暖意里。“秋风起,羊肉香”,小眼睛羊肉店的招牌一挂,便知孟河的 “暖秋模式” 已开启。店里的羊肉,选自本地散养的山羊,肉质鲜嫩无膻,无论是红烧羊肉配米饭,还是羊肉汤煮粉丝,都透着一股家常的暖。食客们围着热气腾腾的餐桌,吃得额头冒汗,纷纷赞道:“孟河羊肉甲江南,一碗下肚赛神仙。”

若说羊肉是秋的 “暖魂”,那谢公阳鳝丝面便是秋的 “鲜魄”。清晨的八斤面馆里,师傅们现杀鳝鱼、现炒鳝丝,热油 “滋啦” 一响,鳝鱼的鲜香便漫满整间屋子。煮好的面条浇上鳝丝卤,撒上葱花,一口下去,面滑、丝嫩、汤鲜,连秋风都似温柔了几分。当地有句俗语:“秋日一碗鳝丝面,不穿棉袄也御寒。”

除了这 “两宝”,孟河的秋食还有很多:糖炒栗子裹着焦香,桂花酒酿飘着甜香,就连街边的萝卜干,都透着秋日阳光的咸香。这些味道,是孟河人对秋的馈赠,也是游子心中最浓的乡愁。

孟河医派:秋窗研墨传仁心

“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这句流传百年的格言,道尽了孟河医派的辉煌。秋日的孟河医派陈列馆,青瓦上落着银杏叶,朱门上挂着红灯笼,馆内的医书、药罐、脉枕,都透着岁月的沉香。而丁甘仁故居,更是孟河医派精神的 “栖息地”。

离开老街,沿 346 国道和丹东路交汇处的栖凤山前行,不久便可见到标有 “孟河医派书院” 的故居西门。这座由常州江南古建筑技术传习所设计的仿古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翘角,在秋阳下透着古朴的庄重。故居的核心,是那座正在修缮却已显风华的藏书阁 —— 一楼展出着建筑师龚进华的古建筑作品,木构、砖雕、瓦当,每一件都藏着江南建筑的巧思;二楼虽未开放,却能透过窗棂望见整齐的书架,仿佛能看到当年丁甘仁在此翻阅医书、批注典籍的身影。

穿过藏书阁,便是故居的正厅。厅内悬挂着百岁老者周愚山的楷书题字,笔力遒劲,满含敬意;玻璃展柜里,丁甘仁、丁仲英、丁济万祖孙三代的半身像静静矗立,目光温和,似在注视着每一位来访者。两侧的五山屏风墙上,刻着孟河医派的发展史,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 “四大家” 的画像依次排列,其中丁甘仁无冠谢顶、浓眉八字须的模样,透着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关切。

展柜中,丁甘仁的医案手稿字迹工整,“治愈喉痧症患者万余人” 的记载格外醒目;旁边的照片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旧址清晰可见 —— 这所由他创办的学校,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才,连长孙丁济万都在此毕业,后来还将学校改组为上海中医学院,让孟河医派的薪火越烧越旺。曾有碑文赞他:“其术精内外,望孚中西,数十年如一日而有盛无衰者,甘仁丁先生一人而已。”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故居的花窗,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风拂过庭院里的桂树,花香与墨香交织,让人想起丁甘仁的话:“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甲于吴中。” 这份对医道的坚守,早已随着秋风,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飘洋过海 —— 他的曾孙丁景源在纽约推广中医针灸,第五代后人远赴美国深造,连美国学者蒋熙德都在《孟河医学源流论》中,将孟河医派的故事讲给了世界。

常泰大桥:飞虹跨江连新章

若说古巷医派是孟河的 “过去”,那常泰大桥便是孟河的 “未来”。这座横跨长江的 “钢铁巨龙”,秋日里在阳光下泛着银辉,桥索如琴弦,江风如指尖,奏响着孟河发展的新曲。站在桥头,看长江秋水浩浩荡荡,万吨巨轮从桥下驶过,远处的孟河新镇区,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南兰陵村的稻田与郑塔里的新居相映成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常泰大桥的通车,不仅让孟河到泰州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更让这座古镇融入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秋日的大桥上,常有游客驻足拍照,他们或赞叹大桥的宏伟,或畅想孟河的未来,而桥下的江水,正载着孟河的希望,奔向远方。

新镇风华:秋阳映出新图景

从大桥下来,走进孟河新镇区,秋的活力扑面而来。孟河汽模配灯具城的展厅里,各式汽车配件、LED 灯具琳琅满目,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在展品上,似为这些 “工业明珠” 镀上了一层金光。作为孟河的 “经济引擎”,灯具城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孟河制造,点亮中国” 的口号,在秋日的展厅里格外响亮。

不远处的乐萌厂区,现代化的厂房整齐排列,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有序运转,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在岗位上忙碌着。这家以 “创新驱动发展” 的企业,是孟河工业的 “排头兵”,秋日里,厂区的绿化带里,桂花与菊花竞相开放,工业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而南兰陵村郑塔里的新村建设,更是孟河新农村发展的缩影。秋日的新村,白墙红瓦映着蓝天,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种着桂花、月季,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跳广场舞,孩子们在玩滑梯,“水韵香、田野香、屋里香” 的特色,让这里成了市民打卡的 “诗意乡村”。村里的宣传栏上,“乡村振兴,幸福孟河” 的标语,在秋阳下格外醒目。

秋韵绵长:孟河秋意永留存

孟河的秋,是一首多韵的诗:有小黄山的 “山水韵”,有郑塔里的 “田园韵”,有老街戏楼的 “古雅韵”,有医派故居的 “仁心韵”,有大桥新镇的 “奋进韵”。它不像江南其他古镇的秋那样 “婉约”,也不像北方古镇的秋那样 “豪迈”,它是 “刚柔并济” 的 —— 既有古邑的厚重,又有新镇的活力;既有舌尖的暖意,又有心灵的沉静。

“孟河秋意最难忘,一寸风光一寸香。” 当夕阳西下,长江染成金红色,老街的灯笼再次亮起,小黄山的虫鸣渐次响起,郑塔里的农家飘出晚餐的香气,你会明白:孟河的秋,不是一季的风景,而是刻在岁月里的风华。它藏在每一片落叶里,每一碗暖食里,每一段故事里,等着你来寻,等着你来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