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 ,搜狗百科给出的解释是:本义为不良的癖好。现在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譬如烟瘾、酒瘾;还“泛指浓厚的兴趣”,譬如球瘾、戏瘾、看书上瘾。
由此看来,一种行为的过度痴迷,就可成为“瘾”,其强调的是程度,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不健康”的爱好,譬如抽烟可成瘾,看书也可成瘾。
正如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在他的著作《欲罢不能》一书中所说:所有的行为都可能具有成瘾性。
所谓成瘾性,就是不论是行为,还是物品,满足“一、不是与生存概率有关的生活必需品;二、使用者离了它,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这两个特质,就是具有成瘾性的。
譬如我们呼吸空气,癌症病人使用药物,不能被算为空气上瘾、药物成瘾。但是赌博、性、爱情、购物、上网、锻炼和工作都有可能“上瘾”。
英国心理学教授马克·格里菲斯和他的团队通过20多年行为上瘾的研究,整理了来自世界四大洲,150万受访者的83项研究,涵盖赌博、爱情、性、购物、上网、锻炼和工作上瘾,以及酒精、尼古丁和毒品其他药物上瘾,得出结论:占世界总人口的41%的人,都至少存在一种行为成瘾,行为成瘾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
我也曾经陷入看网络小说的“瘾”中,不能自拔,分享出来,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小说,但仅仅算是一个爱好,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放下,自己收控自如,没有达到过度痴迷上瘾的程度。
在我家大宝上初中,正处于青春期那段时间,我们俩关系冲突不断。我开始抗拒和她相处,尤其是寒暑假期间的那种高密度相处,特别想逃避这种鸡飞狗跳的亲子相处模式。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两人相处愈来愈对抗,我愈来愈焦虑,愈来愈渴望逃避,心理几近崩溃。那时没有研习心理学,原有的那点心理学皮毛知识不足以支撑我的心理进行有效调节。
我开始迷恋上用手机看网络小说,渐渐沉浸在各种小说塑造的故事世界中。
看网络小说成了我最重要的事情。占据了我的一切闲暇时间,经常不眠不休。甚至是怀着二宝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怀胎八个月的时候,正值大宝暑假,和同学去西安游玩,卢先生有事回了老家,又恰逢周末,我太兴奋了,终于可以看个昏天黑地了!
我一个人,躺在床上,一会儿左侧卧,一会儿右侧卧,连看了近三十几个小时。中间实在太困了,就稍微打个盹,饿了,就胡乱吃个煮鸡蛋啥的。
虽然有点担心肚子里的二宝的健康,头也晕晕乎乎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住网络小说的诱惑。现在想想真是挺后怕的。
对网络小说的各种套路如数家珍。熟悉到看到开头,就差不多猜到故事脉络、桥段、故事结局,几乎都看吐了。可是还是要看,不看就会坐立不安。
我知道我已经上瘾了,控制不住了。
我内心也很挣扎,很自责。我知道应该干正事,譬如工作的专业学习,譬如关注大宝的学习,譬如二宝的出生准备…… 没用,自责不能阻止我看网络小说。
卢先生也经常指责我,不管孩子,不顾身体,不理家务,甚至为此争吵不休。没用,指责也不能阻止我看网络小说。
我引以为傲的自律也受到了挑战,最后意志力还是发挥了主动作用。我开始去运动,去练瑜伽,去和朋友聚会,通过打破自己一个人呆着的情境,试图把自己从网络小说中拉出来。
一系列自救的行为有一定的效果。可是,一旦我独处的时候,一拿起手机,“就看一小会儿吧!”就又陷进去了。
最后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可以说是无心插柳,但又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想解决与大宝亲子关系的冲突,我参加了新阳光心理研究所的一个心理成长训练营。这次训练营可以说是我心理上脱胎换骨的改变的关键起点。
通过心理学学习,我真正意识到,亲子关系冲突的根源在我身上。是我的焦虑,我的不安全感,我的自卑,我的恐惧,让我特别需要一种控制感。
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过度控制,尽管这些关注与控制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还是让孩子感到束缚窒息,她不停地反抗,想要挣脱我对她的束缚。
两人之间不断冲突,让我的控制感遭到极大挑战。我更加的焦虑,我无法解决,也无法面对,我要逃避。而沉迷于网络小说,就可以不用面对这一切了。
我找到了我成瘾的根源,就是“我想要逃避我的焦虑”,这个根源也是我的“瘾”能维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我开始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分清彼此的界限,理清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孩子的事,让各自的人生角色归位。
践行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这个过程很难,但非常值得,我不再因为孩子而焦虑。不知不觉中,网络小说已经两年没看了。
其实看网络小说的这个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它转移了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与控制,缓解了我的焦虑,拯救了那个濒临心理崩溃的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要感谢它。
我的这个亲身经历,或许能从侧面反映出关于“瘾”的一些端倪。如果找到“瘾”背后的problem,这个problem也就是根,拔除了它,可能“瘾”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头痛医头,或许会有一点点效果,但那只是治标不是治本。 “瘾”只是他的症状,还得找到根 。
成瘾,本质上是源于人的某些无法被满足的需要,譬如:父母的爱、同龄人的接纳、自我的成就感等等。这会让人痛苦、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他们会用抽烟、酗酒、打游戏、沉迷社交网络等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望。
找到每一个“瘾”背后让它存在并持续下去的根源,接纳它,然后解决它。 并辅以个人行为的重建,用好的行为习惯,来慢慢替代不良的行为习惯。尽可能远离那个会让你成瘾的环境。
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控他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他就不容易对某个事物沉迷,扭曲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