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
以《孔子拜师》为例
先来看看开头: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简单介绍孔子的身份: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言下之意是他已经是老师了,老师还去拜师。就更加体现出了孔子的谦虚)。第二句紧扣文题,写他三十岁时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这两句话似顺承关系,其实内里还有一层转折关系的逻辑:孔子年轻时虽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去拜老子为师。接着来看: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这第二自然段共有十一句话。第一句写曲阜距离洛阳很远,孔子风餐露宿,经历了很漫长的时间才走到洛阳。极言其辛苦,费时费力。第二句写“无巧不成书”,孔子在洛阳城外看到一架马车前站着一位老人,看上去很有学问。第三句写孔子猜想这位老者就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师。第四句写孔子上前行礼和询问。第五句写老者的语言和神态反应。第六句写孔子的语言,说明来意,请求他收下自己这个学生。第七句写老子的语言,原来老子听说孔子要来也在这儿迎候。第八句还是老子的语言,他提出一个疑问:“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来拜我为师?”第九句写孔子的语言,他再次行礼,感谢老师的等候。第十句、十一句仍然是孔子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来拜老子为师的原因:第十句他说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最后一句讲向学问渊博的老子学习,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大有长进。这里写的是孔子遇师拜师的过程,十一句话之间是顺承关系的逻辑。这里写得很具体,有对孔子的动作描写,有对老子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还有对他们的语言描写。接着来看: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这里就略写了孔子向老师学习的过程。共有两句话。第一句紧扣上文,“从此”的意思是“自从孔子拜老子为师以后”,其实紧密地衔接了上文。第一句写孔子的“学”,第二句写老子的“教”,都是略写,一笔带过。接着来看: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这是文章的结尾,点出了主题。表面上这一句话之间是并列关系,其实更有递进关系的意思在:人们不仅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更加敬重他们的品行。这是什么品行呢?
《孔子拜师》通过孔子拜师过程的描述,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谦逊有礼的品质,同时赞扬了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